近期,關于新能源汽車電池耐用性的討論再度升溫。長久以來,消費者普遍擔憂純電動汽車的電池在行駛一定里程后,會因容量衰減導致續航里程大幅下降,甚至認為更換電池的成本幾乎等同于購買新車。然而,這一觀念正受到最新研究報告的挑戰。
英國遠程信息處理公司Geotab發布的一項基于超過1萬輛電動車樣本的研究顯示,電動車電池的平均年衰減率僅為1.8%。這意味著,在不遭遇重大事故的情況下,電動車的電池在20年后仍能保留新車時期64%的最大容量。盡管續航有所下降,但仍能滿足日常使用需求,甚至超過了美國汽車的平均使用壽命。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汽研)在2024年11月發布的報告指出,2019款特斯拉Model 3在行駛了11.6萬公里后,電池健康度仍保持在89.3%,而2020款理想ONE在行駛10.3萬公里后,電池健康度則降至75.6%。即便以年份計算,Model 3的電池年衰減率也略高于2%,與Geotab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
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壽命的擔憂,很大程度上源于對電子設備電池衰減的直觀感受。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因高頻率充電,電池衰減速度較快,一年內電池最大容量衰減10%左右并不罕見。相比之下,汽車的充電頻率遠低于數碼產品。以每年行駛3萬公里計算,一輛續航500公里的電動車一年大約需要充電60至80次,遠低于數碼產品的充電次數。
中汽研測試中理想ONE電池衰減較為嚴重,部分原因歸結于其較小的電池容量。小容量電池需要更頻繁地充電,這可能加速電池壽命的下降。而大容量電池不僅能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長電池壽命。
盡管兩份報告存在數據沖突,但電車通更傾向于相信Geotab的結果。Geotab基于龐大的樣本數量進行研究,能夠更準確地反映電池壽命的整體趨勢,避免了因個體差異導致的偶然性結果。而中汽研的報告則基于少量產品的實測,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事實上,電池壽命一直是車企和電池企業關注的重點。全球電池行業巨頭寧德時代聲稱,其電池的壽命可達16年或200萬公里,且容量衰減不超過20%。深藍汽車的金鐘罩2.0系統電池組和吉利汽車的神盾短刀電池均聲稱具有極高的循環次數和電池壽命。
在消費者層面,許多車主表示他們的新能源汽車在多年后電池衰減并不嚴重。例如,一位知乎網友曬出其2016年購買的帝豪EV,在行駛10萬公里后電池健康度仍高達95%。另一位微博網友則稱,他打到的一輛行駛了44萬公里的出租車司機表示,電池衰減不到20%。這些實例進一步證明了新能源汽車電池的耐用性。
為了消除消費者的顧慮,車企紛紛推出三電質保服務。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品牌的部分車型甚至提供三電終身質保。在質保期內,若電池衰減嚴重,車企將免費更換電池。這些措施無疑增強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心。
盡管電池衰減問題已不再是消費者的主要擔憂,但新能源汽車仍面臨續航焦慮和購入成本高等挑戰。車企宣傳的續航里程與實際能耗存在差異,且易受溫度影響。同時,電池高昂的成本導致新能源汽車售價較高,限制了其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因此,盡管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快速發展,但與燃油車平分秋色的狀態仍將持續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