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互聯網行業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AI人才爭奪大戰。從百度AIDU計劃的崗位擴招超過60%,并承諾薪資上不封頂,到阿里巴巴春季招聘中AI相關崗位占比接近五成,各大企業紛紛向AI人才拋出橄欖枝,這場人才爭奪戰愈發激烈。
在這場競賽中,京東面向全球招募頂尖青年技術人才,而美的集團則為了新賽道的發展,大量吸納研發類人才。多地舉辦的AI專場招聘會更是火爆異常,獵聘平臺數據顯示,AI技術人才緊缺指數高達3.24,意味著崗位需求遠超人才供給,AI人才的需求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教育部也積極響應產業對AI人才的新要求,推動“人工智能應用”領域就業育人項目,從教育源頭著手,為AI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國家對AI技術發展的高度重視,也為未來AI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為何各大企業都如此熱衷于AI人才的爭奪?原因在于AI已成為未來科技創新的原點,是所有創新的基礎。無論是醫療、工業還是軍事領域,AI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AI人才從“加分項”變成了“生存剛需”。在華為“天才少年”計劃中,AI領域的崗位占據了重要位置,百度甚至為了AI人才打破了常規的招聘限制,阿里巴巴的相親角中,家長也更傾向于選擇AI大模型人才。
面對AI人才緊缺的現狀,北京市教委率先行動,發布了《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從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這一政策標志著AI教育已從行業需求上升為國家基礎素養培養的戰略布局,為未來的產業競爭預埋人才“增量池”。
然而,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同樣重要。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適度使用AI服務,如利用AI工具分析作文結構,以此激發孩子對AI的興趣。同時,企業也應開放實驗室、組織研學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AI在自動駕駛、智慧工廠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百度、科大訊飛等企業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他們通過技術開放日、學校參觀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接觸AI技術,進一步提升AI知識的應用能力。這些企業憑借龐大的業務生態、前沿的技術平臺和海量的真實場景數據,構建起獨特的人才培育體系,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兼具創新思維和實戰能力的AI人才。
為了補上我國AI人才缺口,需要構建全國性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維培養體系。這一體系不僅要求學校教育將AI知識融入課程,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發揮“應用場景拓展者”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AI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基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