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引發廣泛討論的現象——“零公里二手車”。這類車輛雖已完成登記手續,名義上為二手車,但實際上行駛里程幾乎為零,價格相比新車有著顯著的優惠。例如,市面上標價15萬元的新車,以零公里二手車的身份出現時,售價可能只需9萬元出頭。
零公里二手車并非新鮮事物,早期被稱為“包牌包稅車”,其價格優勢一直存在。然而,隨著汽車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這類車輛的出現頻率和背后的原因有了新的解讀。目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車企為了追求銷量,采取了一系列激進的銷售策略,零公里二手車便是其中之一。
經銷商面對高企的庫存壓力和緊張的資金鏈,常會選擇將滯銷新車提前上牌,然后以二手車的名義低價出售,以此快速回籠資金。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國乘用車行業庫存已達345萬輛,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在價格戰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庫存車對經銷商的現金流構成了嚴峻挑戰。
部分車企通過銷售返利、金融貼息等優惠政策,誘導或迫使經銷商超額采購車輛。超出市場需求的車輛,往往會通過零公里二手車渠道批量低價銷售,形成了“高價進貨、低價甩賣”的惡性循環。這種做法不僅壓縮了車企和經銷商的利潤空間,也加劇了行業的內卷現象。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車企為了營造熱銷假象,將未真正售出的新車直接辦理上牌手續,計入銷量數據。這種做法誤導了消費者,也影響了市場的真實供需關系,導致市場數據失真。消費者往往傾向于購買銷量排名靠前的品牌,這使得排名靠后的品牌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甚至有可能因資金鏈緊張而面臨退市風險。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購買零公里二手車雖然看似獲得了價格上的實惠,但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風險。例如,消費者可能因此喪失首任車主的專屬權益,車輛在轉售時的貶值也會更多。這些風險加劇了消費者對價格體系的不信任感,對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構成了潛在威脅。
零公里二手車的出現不僅擾亂了新車銷售和二手車交易的正常秩序,還破壞了市場的真實供需關系。如果車企基于失真的數據來研判市場走勢和制訂產銷計劃,將會誤導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劇行業內卷,拖累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良好生態構建。
為了治理零公里二手車亂象,有關部門亟需加強對二手車注冊和上市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車輛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統,嚴格控制上牌即轉售的行為。只有觸及內卷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避免亂象以其他形式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