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互聯網上,一位昔日活躍的“網紅企業家”身影變得格外沉寂,他就是小米集團的創始人雷軍。
雷軍,這位以頻繁網絡互動而聞名的商界領袖,近期卻減少了在公眾視野中的露面。他的微信公眾號靜默無聲,微博更新也寥寥無幾。這一變化,與小米汽車近期遭遇的一系列風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小米汽車,自推出以來便備受矚目,但近期卻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從SU7車型撞擊護欄后自燃的安全問題,到NOA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被質疑過度宣傳;從SU7 Ultra車型馬力被限制所引發的性能爭議,到售價高昂的碳纖維前艙蓋被指出散熱設計存在缺陷……這一系列事件,將小米汽車推到了風口浪尖,而雷軍作為小米的靈魂人物,自然也被推到了輿論的最前沿。
回望去年,雷軍還是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人物,他彎腰為用戶開車門的親民形象,讓他贏得了無數粉絲的喜愛,被譽為“雷布斯”。然而,僅僅一年時間,雷軍似乎就從神壇跌落,爭議不斷。
在傳統汽車行業,消費者往往更傾向于向品牌方或公關部門問責。但在小米汽車這里,每當有負面新聞曝出,雷軍總是被頻繁點名,要求他出面回應。這種輿論的緊密綁定,在汽車行業中實屬罕見。
那么,雷軍為何會遭受小米汽車輿論的牽連呢?這還要從他成功的營銷策略說起。雷軍的營銷策略,正是他遭遇輿論非議的根源所在。
雷軍自帶的巨大流量,或者說是他的個人IP,為小米汽車的營銷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微博上,雷軍擁有超過兩千六百萬的粉絲,這一數字甚至逼近了小米旗下粉絲最多的賬號“小米手機”。雷軍的個人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他的微信公眾號同樣擁有驚人的閱讀量,幾乎每篇推文都能突破十萬加。
雷軍通過一系列親民、接地氣的行為,成功塑造了一個有別于傳統精英企業家的形象,滿足了大眾對“另類”領導者的期待。消費者對雷軍的關注和支持,本質上是對這一精心構建的“人設”的消費。
在雷軍這個成功的“網紅”身上,大眾寄托了自己作為普通個體無法實現的某種理想狀態。通過支持雷軍、購買小米產品,消費者獲得了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象征性滿足和歸屬感。這種消費行為,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對產品物理屬性的占有,而是轉向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象征性消費。
然而,正是這種基于人設認同的深度綁定,使得小米汽車一旦出現問題,矛頭就會直指雷軍本人。因為雷軍正是那個向消費者兜售“美好生活”幻象的人設代表。他積累的個人魅力和信任資本,在此時成為了反噬自身的催化劑。
因此,雷軍所遭遇的輿論風暴,并非簡單的產品危機公關事件,而是高度依賴個人IP的商業模式在景觀社會下所蘊含的固有風險。雷軍享受了個人IP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就必須面對消費者可能因人設崩塌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但不可否認的是,雷軍的個人IP確實為小米汽車的初期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消費者選擇小米汽車,正是出于對雷軍的信任。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單純依靠個人IP已經難以支撐起一個品牌的長期發展。
對于雷軍來說,或許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個人魅力的同時,更加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提升,以及如何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更加穩固的品牌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