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浪潮洶涌的今天,車圈似乎被一種“非電動即淘汰”的激進氛圍所籠罩。然而,奧迪的近期動態卻像一股清流,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深思。
近年來,奧迪作為BBA陣營中的先行者,曾高調宣布了到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車的激進計劃。這一決策背后,是時任CEO杜斯曼將奧迪打造為德國版“特斯拉”的雄心壯志。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著差距,奧迪內部對于電動化轉型的分歧與拉扯,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前進的步伐。
數據不會說謊,2024年奧迪全球銷量同比下跌11.8%,在BBA中跌幅最大,甚至被特斯拉超越。在中國市場,奧迪的交付量也同比下降了10.9%。具體到純電汽車銷量,雖然賣了16.4萬輛,但同比下降8%,僅占品牌總銷量的9.81%。這一系列數據,無疑給奧迪的電動化轉型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面對困境,現任CEO格爾諾特·多爾納果斷出手,叫停了奧迪全面電動化的安排。他更加注重靈活性,在中國市場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如搭載華為提供的駕駛輔助系統,開放式的面對電動化戰略等。這一系列務實舉措,顯示出奧迪在電動化轉型道路上的新思考。
實際上,奧迪的懸崖勒馬并非孤例。沃爾沃、奔馳等車企也相繼調整了全面電動化計劃。面對全球市場多樣性以及電動化轉型的陣痛,盲目跟風并非明智之舉。在車圈淘汰賽愈演愈烈之際,敢于嘗試新的可能性,避免盲目跟風,或許才是豪華品牌重塑競爭力的關鍵。
回顧過去幾年,BBA在電動化轉型上的努力與掙扎,更像是一場內耗。燃油車作為利潤支柱,與電動化轉型之間存在著資源分配的難題。若全力投入電動化,可能提前終結燃油車的盈利周期;若維持燃油車投入,又會錯過電動化窗口期。這種保守迭代與激進創新的“戰略搖擺”,深深困擾著BBA。
然而,在這場變革中,我們也看到了BBA的韌性與創新。奧迪與上汽合作推出的AUDI品牌,以及在上海車展上發布的奧迪E5 Sportback,都是其與中國車企靈魂互換的成果。寶馬與阿里的AI領域戰略合作,以及奔馳押注于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Momenta的軟件,都顯示出BBA在電動化轉型道路上的新探索。
汽車工業的電動化轉型,正從一場非黑即白的革命,演變為技術、市場、政策間的復雜平衡術。BBA陣營的回調與調整,看似是退守舒適區,實則是在復雜變局中展現出的驚人韌性。它們正在基于現實進行戰略校準,為更長遠的沖鋒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