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慶汽車論壇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各大車企間的競爭態勢從暗流涌動轉變為明面上的針鋒相對。無論是圍繞具體議題的辯論,還是出于正義立場或個體利益的考量,這些矛盾的根源最終都指向了一個核心問題:行業內卷現象的日益嚴重,導致競爭逐漸偏離了正常軌道。
鑒于重慶論壇引發的系列輿論風波,工信部迅速采取行動,旨在厘清競爭秩序、重塑行業邊界。6月10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和宣傳營銷行為、確保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標。
據了解,對汽車產品的監督檢查一直是工信部的一項常規工作,2023年和2024年均發布了相關通知,但今年的工作重點有所不同。此次通知中,工信部特別強調了對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車型的抽查力度,這意味著影響力較大的汽車產品和品牌將面臨更頻繁、更嚴格的監管挑戰。
通過此次通知可以看出,2025年工信部對汽車的監督檢查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技術邊界不斷拓寬,監管也需與時俱進。及時維護和修繕汽車競爭規則,確保市場變化在可控范圍內有序進行,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汽車市場體量龐大的同時,已從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企業間的內卷現象日益嚴重。強勢企業憑借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優勢尚可自保,而弱勢企業則不得不通過壓縮成本來爭奪市場份額。長此以往,為避免被市場淘汰,一些企業開始采取偷工減料、壓低價格等不正當手段,最終觸犯了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引發了負面輿情。
這種內卷現象不僅可能摧毀單個企業,還可能牽連整個汽車市場的信任體系。當內卷從良性轉變為惡性時,中國車企急需“第三只手”進行干預,而工信部正是扮演了這一角色。此次的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無疑是一道關乎市場準入與存續的高門檻。
工信部此次檢查不僅特別關注輿論關注度高、存在較大質量安全隱患的車型,還重點對送檢樣車開展整車結構參數核查、正面碰撞測試、電動汽車安全要求檢測等項目。對于不符合國家標準、違反生產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業,工信部將采取公開通報、暫停相關產品公告、暫停企業新產品申報等處罰措施。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將壓縮“劣質低價”車型的生存空間,迫使車企加大研發和質量管控投入,提升中國汽車的整體品質。這有助于避免只追求銷量而忽視質量的“脆皮車”擾亂市場秩序,維護行業的生態平衡。
進入2025年以來,工信部對汽車市場的突發情況保持高度關注,并迅速做出反應。從提出動力電池安全標準、規范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到嚴格定義和區分自動駕駛技術,都是旨在提升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的重要舉措。此次檢查過程中,一些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品牌以及在智能駕駛等領域備受關注的品牌都將接受嚴格的檢驗。
工信部通過持續、多維度的抽查與檢測,能夠督促上下游供應鏈優化生產標準、完善質量控制體系。這有助于提高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的一致性水平,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型。同時,嚴格的監管將加速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源于產品研發和技術升級,從而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技術水平。
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不僅關注產品本身,還涵蓋生產和營銷全過程。從企業生產環節的工藝控制到宣傳營銷中的數據對比、功能宣稱等,均在監管范圍之內。這要求車企在產品規劃與市場推廣時更加謹慎,避免虛假宣傳、夸大賣點,以自我約束阻斷市場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