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正面臨一場由車企主導、經銷商配合、最終由消費者承受后果的復雜數字游戲沖擊。這場游戲的核心,是一種看似反常卻又日益普遍的現象——嶄新車輛被迅速轉化為所謂的“零公里二手車”。
在一些網絡直播平臺上,二手車經銷商興奮地展示著剛剛上牌的新車,屏幕上的車輛還覆蓋著原廠保護膜,里程表顯示為零,價格卻比官方指導價還要誘人。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對市場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次行業論壇上嚴厲批評了這種現象,他指出,市場上竟然有三四千家二手車平臺都在銷售所謂的“零公里車”,這無疑是行業的一大毒瘤。
零公里二手車市場的興起,原本主要得益于平行進口車商的某些操作空間。由于不同國家政策的差異,新車與二手車之間的界限在某些情況下變得模糊,為經銷商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然而,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環境的變化,使得這一市場變得更加復雜。
為了應對產能過剩和工廠閑置的問題,一些汽車制造商開始采取將新車自行注冊為二手車的方式,以此美化銷售數據并迅速回籠資金。經銷商也在這場游戲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為了完成月度批發任務和獲得返利,不得不將庫存車輛注冊上牌后再以二手車形式低價出售。
魏建軍進一步解釋,所謂的“零公里二手車”,就是車輛上完牌照后,雖然看似已經銷售,但實際上又回到了二手車商手中,這種混亂的市場狀況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上市的汽車制造商還采取了更深層次的財務操作手段。他們通過“批量銷售”策略,將積壓車輛轉移給供應鏈金融公司或流通平臺,再重新投入市場,從而在賬目上制造出虛假的交易記錄,以此提前確認收入和夸大銷量。這種做法不僅扭曲了市場數據,還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和市場的信任度。
零公里二手車市場的存在,還對新能源汽車的剩余價值體系造成了重大影響。一些新能源轎車的官方定價與零公里二手車的售價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價格降幅甚至超過了20%。這種價格結構的崩潰,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還對新能源汽車的整體保值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零公里二手車市場還面臨著良莠不齊的問題。一些車商將已經行駛了數千公里的車輛偽裝成零公里車來銷售,這些車輛在購車后的半年內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橡膠部件老化、電子元件受潮等。
面對這一亂象,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商務部召集行業機構及汽車制造商召開閉門會議,明確要求強化全流程監管并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工信部也擬推行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政策,從源頭上阻斷套利空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也在計劃推動建立二手車出口唯一編碼制度。
與此同時,一些車企也開始意識到零公里二手車帶來的問題,并推出了官方認證的二手車平臺。這些平臺通過嚴格的檢測和延長保修等服務,將傳統的非標品二手車轉變為官方認證的標品,提高了客戶的復購率。這一模式借鑒了成熟市場的經驗,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選擇。
對于消費者而言,在購買零公里二手車時需要格外謹慎。建議消費者查閱車輛的登記與生產日期、維修保養記錄以及第三方檢測報告,以確保所購車輛的真實狀況。同時,消費者還應了解購買零公里二手車可能帶來的權益損失和殘值下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