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空懸領域的先鋒企業孔輝科技,其董事長郭川近期發表了一篇公開信《我有一個夢想》,直指中國汽車產業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郭川在信中呼吁,行業內的龍頭車企與大型供應鏈企業應秉持良心,雙方應建立起基于尊重的合作關系,甲方在提出產品需求時,不應僅僅著眼于價格,而應更加重視技術和質量能力的評估,同時希望甲方能夠按時支付款項。這些看似輕松的話語背后,實則承載著供應商的辛酸與無奈。
孔輝科技自2007年起,歷經十余載,成功建立了全面的正向底盤開發體系,涵蓋評價、分析、測試、調校及軟硬件開發能力,這一成就在國內尚屬首例。隨著2015年后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孔輝科技被賦予了攻克國產空氣懸架核心技術的重任。面對系統復雜、集成難度大的挑戰,孔輝科技最終成功研制出國產空氣懸架,并于2021年6月首次向嵐圖FREE量產交付,隨后迅速吸引了理想、極氪、阿維塔等頭部新能源車企的合作意向。
孔輝科技的發展速度驚人,從2021年的首臺交付,到2022年1月的第1萬臺套空氣懸架總成交付,再到2023年的第30萬臺交付,其增長速度之快令人矚目。然而,即便在技術和市場貢獻上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孔輝科技似乎仍難以擺脫國產供應商普遍面臨的困境。
在孔輝科技完成第60萬臺套空簧總成交付的慶祝活動上,理想、吉利、北汽等企業代表到場支持,理想供應鏈的采購高級總監更是對孔輝科技的努力表示感謝。然而,盡管孔輝科技通過降低價格,使空氣懸架得以在更多車型上普及,但面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配置需求與價格敏感,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正被不斷擠壓。許多車企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出空氣懸架選裝限時打折甚至免費贈送的活動,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供應商的降本壓力。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車企在享受供應商技術支持的同時,卻不愿給予供應商應有的認可。明明只是參與了部分研發工作,卻打著“自研”的標簽來強化品牌技術形象,導致供應商在技術上做出巨大貢獻卻難以獲得應有的認可與回報。
中國汽車行業近年來陷入了一場激烈的價格戰,從最初的追求性價比,到如今的低價競爭,市場態勢愈發嚴峻。車企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斷推出低價車型,甚至不惜犧牲利潤。這種價格戰不僅讓消費者感到困惑,也讓車企和供應商陷入兩難境地。主機廠的賬期越來越長,供應商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金融成本,而主機廠則利用省下的現金流進行瘋狂擴張。一旦擴張失敗,將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供應商將面臨巨大的降價壓力,以消化已撐起的產能。
要實現內卷“軟著陸”,關鍵在于給供應商松綁,讓主機廠自行承擔擴張的風險與后果。同時,價格調整也應從品牌溢價和技術革新角度出發,而非一味壓榨供應商。只有這樣,市場才能回歸理性,避免技術大爆發最終成為全體從業人員的負擔。
業內專家指出,孔輝科技所面臨的問題并非個例。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的過剩,使得技術攻克變得相對容易,但這也導致了供應商的溢價能力大幅下降,陷入無休止的內卷之中。要打破這一困境,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重新審視市場競爭策略,重新建立有序競爭的環境。然而,這一過程中,是否有頭部車企愿意率先垂范,引領行業變革,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