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探索的征途上,SpaceX的“星艦”項目近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連續三次試射均以失敗告終,這不僅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也讓馬斯克的忠實擁躉們開始心生疑慮。北京時間5月28日,“星艦”(任務代號IFT-9)的第九次發射再次折戟沉沙,其表現令人扼腕。
此次發射過程中,雖然點火起飛階段一切順利,但一級“重型助推器”在返回點火時出現了異常,導致爆炸,未能完成受控濺落任務。而“星艦”本級雖然堅持到了發動機關機,卻因主推進劑貯箱泄漏和失壓,姿態失控,未能完成既定任務,如打開艙門釋放載荷,且在重返大氣層時解體。
值得注意的是,SpaceX對于“星艦”的研發路徑,與傳統火箭截然不同。傳統火箭追求的是首發成功,不惜成本確保各個零部件的性能冗余,并在無塵車間內精心組裝。而“星艦”則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從一開始就追求低成本,甚至在露天環境下進行組裝。其理念是通過不斷的失敗,找到并改進脆弱之處,直至成功。
然而,這種對失敗的容忍并非沒有底線。SpaceX必須展現出從每次失敗中汲取教訓,并在下一次發射中予以改正的能力。但遺憾的是,近三次發射失敗的原因各不相同,包括結構諧振、發動機故障以及主貯箱泄漏等,這些問題在地面測試中均未被發現。
據業內人士透露,SpaceX甚至未能準確找出前兩次發射失敗的確切原因,這使得第九次發射更像是一次碰運氣的嘗試。而“星艦”巨大的體積和重量,使得現有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無法準確模擬其飛行狀態,這無疑增加了項目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截至目前,“星艦”的九次發射成本平均每次高達9000萬美元至1.2億美元之間。面對如此高昂的投入和連續失敗的現實,SpaceX的投資人和馬斯克本人能夠承受多少次這樣的打擊,成為了一個未知數。
更為棘手的是,SpaceX似乎未能為“星艦”進行充分的地面振動臺測試。振動臺測試是航天器研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能夠幫助工程師發現并解決潛在的結構問題。然而,由于目前超大載重的振動臺技術被中國壟斷,且大型振動平臺的設計建設技術被限制出口,SpaceX無法獲得所需的振動臺進行測試。
目前世界上并不存在能夠對“星艦”這樣龐大且沉重的航天器進行振動測試的振動臺。這意味著SpaceX只能通過不斷的發射失敗來摸索“星艦”在高超音速飛行階段的振動特征,這無疑將大大增加項目的風險和成本。
“星艦”項目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作為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月球著陸器的唯一候選方案,“星艦”的成敗將直接影響美國載人登月的計劃。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星艦”即使能夠完成飛船級的成功入軌并實現兩級成功回收,也需要一段時間和多次發射來驗證其載人的可靠性。因此,想要趕上2028年的載人登月計劃,對于“星艦”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