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中,一條新興的“火箭一條街”正悄然引領著中國商業航天的蓬勃發展。這里,不僅是夢想起航的地方,更是低軌經濟太空入口的關鍵所在。
低軌,這個距離地球400至2000公里的神秘空間,因其獨特的地球磁場保護、低輻射風險以及超低的通信時延,正成為全球商業航天競相布局的黃金地帶。而火箭,作為通往這片天地的橋梁,正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期待與使命。
在“火箭一條街”上,星河動力航天公司正緊鑼密鼓地為谷神星二號的首飛做最后沖刺。這款運載能力和尺寸相較于谷神星一號均有顯著提升的民營火箭,預示著中國民營火箭發射能力將邁上新的臺階。星河動力執行總裁夏東坤透露,公司正致力于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同時大幅降低每公斤發射成本,以撬動萬億級的低軌經濟市場。
不遠處,藍箭航天作為中國最早的民營火箭公司之一,同樣在可重復使用火箭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研發的天鵲發動機大量采用3D打印技術,顯著縮短了生產周期并降低了成本。藍箭航天副總裁張靜茹表示,采用甲烷作為燃料的朱雀三號火箭,其發動機可重復使用約20次,將大幅降低發射成本。
北京,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搖籃,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和專業人才。在這里,商業火箭公司不僅在火箭發射領域創造了新的紀錄,還在衛星研制、測運控與數據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24年,北京的商業火箭共發射12次,約占全國發射任務的五分之一,彰顯出強大的競爭力。
除了星河動力和藍箭航天,北京商業航天領域還涌現出多家具有創新力的企業。朱雀二號改進型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在雙低溫液體運載火箭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而智神星火箭,作為星河動力另一款可重復使用火箭,也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實現首飛。
隨著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北京“南箭北星”的格局逐漸形成。南部以經開區、豐臺區、大興區為主,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商業火箭整箭企業;北部以海淀區為主,形成了全國衛星制造產業鏈最全的聚集區。這一布局不僅促進了商業航天多項核心瓶頸技術的突破,還為高品質園區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城南瀛海,一條全新的“火箭大街”正在崛起,周邊已集聚近60家星箭相關企業。而在海淀北清路,空天信息應用創新集聚區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中。豐臺區將建設“衛星互聯網產業園”,大興區則啟動了商業航天產業基地一期建設。這些園區的建設,將進一步推動北京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