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近期公布了其第一季度財報,初看之下成績斐然,營收達到了259.3億元人民幣(約合35.8億美元),凈利潤增長至6.5億元人民幣(約合9000萬美元)。然而,深入剖析這些數據后,卻透露出一些令人擔憂的信號,特別是在中國新能源汽車(NEV)市場降溫、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
與去年同期相比,理想汽車的營收僅增長了1.1%,與上一季度相比更是大幅下滑了41.4%。這一數據凸顯出該公司從曾經的電動汽車新星到如今增長顯著放緩的嚴峻現實。財報發布后,這家美國上市車企的股價在盤前交易中下跌超過5%,后雖有所收窄,但仍下跌2.4%。
理想汽車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個位數的營收增長,這與2023年大部分時間所保持的三位數增長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下滑反映了整個行業的轉變,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從高速增長的“藍海”轉變為競爭激烈的“紅海”,對企業的利潤空間和輕松盈利的機會構成了壓力。
在營收構成中,汽車銷售占據了絕大部分,達到247億元人民幣。然而,平均售價(ASP)卻下降了12%,至26.6萬元人民幣,低于去年同期的30.2萬元。盡管交付量同比增長了15.5%,但ASP的下降導致潛在收入減少了約34億元人民幣,約占總收入的13%。
分析師指出,理想汽車向中端市場的戰略轉變是導致定價壓力的關鍵因素。旗艦產品如高端L9車型的銷售現在被更實惠的L7和L6車型所稀釋。這一轉變看似是對市場變化的被動反應,而非主動布局,因為理想汽車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細分市場面臨著來自小米SU7和華為支持的AITO M7等競爭對手的激烈競爭。
盡管面臨營收壓力,理想汽車仍保持了盈利能力。汽車毛利率上升至19.8%,整體毛利率也穩定在20.5%,與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持平。
理想汽車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展現出了紀律性,第一季度運營費用降至50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9億元人民幣。研發成本降至25億元人民幣,銷售和一般管理費用也各減少了5億元人民幣,這得益于人力成本的降低和營銷活動的縮減。
展望未來,理想汽車預計第二季度交付量將在12.3萬至12.8萬輛之間,低于市場共識的12.9萬輛預期。營收預計在325億至338億元人民幣之間,即使車輛交付量實現兩位數增長,也僅意味著2.5%至6.7%的營收增長。
這種不匹配表明平均售價將進一步下滑,并加劇了市場對理想汽車向下滲透市場策略侵蝕營收質量的擔憂。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年業績展望。據報道,理想汽車已將2025年的銷售目標從70萬輛下調至64萬輛。截至4月,公司僅交付了12.68萬輛汽車,這意味著在下半年需要交付超過51萬輛汽車,即每月平均交付6.4萬輛,是迄今為止交付速度的兩倍。
為實現這一目標,理想汽車寄望于即將推出的車型,如7月上市的全電動i8 SUV和9月上市的i6轎車。然而,這些車型將進入由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漢和小米SU7主導的擁擠且競爭激烈的市場細分。
產量爬坡的時間和快速擴大生產的需要,為理想汽車激進的交付目標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盡管理想汽車手握1107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并連續十個季度保持盈利,在中國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中財務狀況最為穩健之一,但投資者情緒卻日益謹慎,因為該公司相對于同行似乎“表現不佳”。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理想汽車首席財務官李鐵表示:“理想汽車現在正處于戰略轉折點。第二季度毛利率應保持在19%左右,但在價格下降的同時實現銷量增長將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這一挑戰歸結為電動汽車行業的一個老問題:是追求規模而犧牲盈利能力,還是堅持高端策略并承擔需求停滯的風險。
理想汽車早期的成功建立在精準的用戶定位、爆款單品策略和激進的營銷之上。然而,在如今飽和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這些手段已不再奏效。
隨著補貼的消失、價格戰的加劇和技術差距的縮小,理想汽車必須證明其能夠在更廣泛的產品組合中保持運營效率和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