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深空探測計劃再迎新里程碑,天問二號任務即將啟程,旨在實現地外小天體的“雙目標探測”。這一壯舉不僅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也預示著對宇宙奧秘探索的深化。
天問二號的兩大探測目標分別是小行星2016HO3和主帶彗星311P。前者將接受詳盡探測、取樣,并最終將樣品送回地球;后者則將迎來科學探測的深入探索。整個任務周期長達約10年,細分為13個飛行階段,其復雜性和風險性不言而喻。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張熇介紹,天問二號的探測器由主探測器和返回艙兩部分構成。在接近小行星2016HO3時,主探測器將攜帶返回艙進行探測和采樣。采樣完成后,主探測器與返回艙分離,返回艙獨立進入地球大氣層,而主探測器則調整軌道,繼續向主帶彗星311P進發,進行近距離探測。
面對小行星2016HO3的未知特性,如形狀、自轉方式及表面物質硬度等,天問二號任務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探測團隊采取了“邊飛邊探邊決策”的策略,以確保任務的安全與高效。
天問二號任務面臨三大技術難點。首先是飛向小行星的軌道設計,由于小行星與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周期不同,導致軌道設計極為復雜。其次是采樣問題,為確保無論小行星表面物質多少,都能成功獲取樣品,探測器設計了多種采樣方式。最后是返回地球時的再入問題,天問二號需承受超過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這對防熱結構和氣動外形設計提出了極高要求。
天問二號還需具備智能化和長壽命的特點。長達10年的任務周期要求探測器能夠自主決策、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并耐受長時間的空間環境輻射和溫度變化。同時,為了與遠離地球的小行星保持通信,天問二號的通信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天問二號的成功實施,將不僅為我國深空探測積累寶貴經驗,也將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