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與夢想的交織中,中國航天事業再次書寫輝煌篇章。5月29日凌晨1時31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歷史性的時刻——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著天問二號探測器,劃破夜空,成功升空。
這一瞬間,不僅標志著我國首次小行星探測與采樣返回任務的正式啟動,更預示著深空探測領域的新突破即將來臨。火箭在大涼山的懷抱中騰空而起,尾焰的璀璨光芒瞬間照亮了沉寂的夜空,山巒的輪廓在火光中若隱若現,宛如一幅壯麗的畫卷。
尤為此次發射實現了“零窗口”的精準控制。所謂“零窗口”,即火箭的實際發射時間與預定最優點火時間之間的偏差不超過1秒。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李亮介紹,這次任務擁有4分鐘的“窄窗口”,而瞄準“零窗口”發射,不僅確保了天問二號能夠精確進入預定軌道,還為后續任務節省了寶貴的燃料動力。
為了實現這一壯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進行了周密的準備與科學的統籌。從器箭測試到氣象研判,從燃料加注到應急預案的制定,每一個環節都力求零失誤、零缺陷、零遺漏。火箭測發流程經過多次優化,為“零窗口”發射提供了堅實保障。
低溫加注系統在此次任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靜態和動態測試,系統仔細檢驗了每臺設備的性能,有效縮短了液氫液氧并行加注的時間。同時,低溫連接器在發射前安全順利脫落,確保了發射的順利進行。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失效情形,發射場還制定了完善的應急預案,為任務的圓滿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1970年組建以來,已見證了“嫦娥”“北斗”“風云”“天問”等多個航天器的成功發射。55年間,這里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搖籃,更是中國航天人不斷攀登新高峰的起點。如今,隨著天問二號的成功發射,中國航天事業再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向著更加廣闊的深空領域進發。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還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包括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零秒脫落、腐蝕防護等。所管理的西昌和文昌兩個發射場均已具備執行高密度發射任務的能力,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