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深空探測計劃再添新篇章,天問二號任務即將啟動,標志著我國在地外天體探索領域邁出重要一步。此次任務將實施前所未有的“雙目標探測”,挑戰重重,令人期待。
天問二號的兩大探測目標分別是小行星2016HO3和主帶彗星311P。任務周期長達十年,涵蓋13個復雜的飛行階段,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劃與執行。探測器由主探測器和返回艙兩部分組成,首先將對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并攜帶樣本返回地球。完成這一任務后,主探測器將繼續飛行,約七年后抵達311P進行近距離科學探測。
面對2016HO3這一未知的小行星,天問二號的任務充滿了不確定性。目前,科學家對這顆小行星的形狀、自轉方式以及表面物質特性幾乎一無所知。因此,探測器將采取靈活的“邊飛邊探邊決策”策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探測和采樣計劃。
小行星探測的難點之一在于軌道設計。由于小行星和地球都圍繞太陽公轉,它們的相對位置和角度不斷變化,對飛行軌道的設計提出了極高要求。如何在抵達小行星后成功采樣,以及如何在獲取樣本后安全返回地球,也是天問二號必須克服的兩大技術難題。
為了確保任務成功,天問二號探測器必須具備長壽命、高智能化和強大的對地通信能力。探測器需要在長達十年的任務周期內,耐受極端溫度變化和輻照環境,同時自主完成許多關鍵任務。由于2016HO3距離地球遙遠,探測器必須具備強大的通信能力,以確保與地面的穩定聯系。
天問二號的智能化能力也是其成功完成任務的關鍵。由于探測器在太空中飛行時間長,地面人員無法實時監控和指揮,因此探測器需要具備自主判斷、自主決策的能力,以減輕地面人員的壓力,并適應未來深空探測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