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天問二號探測器,標志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邁入嶄新階段,正式踏上“問天”征途。
央視新聞對天問二號的探測目標進行了詳細披露,揭示了其選擇小行星2016HO3作為“首站”的緣由。這顆小行星的直徑估計約為100米,其命名遵循了“年份+字母+數字”的規則,其中“2016”表示它的發現年份,“HO3”則意味著它是2016年4月下旬被發現的第89顆小行星。經過深入觀測,2016HO3最終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469219。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韓思遠介紹稱,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罕見的準衛星之一,它保存著太陽系早期的原始信息,堪稱研究太陽系起源、物質組成及演化歷史的寶貴“活化石”。其運行軌道與地球相對較近,距離在1400萬至4000萬公里之間,這使得航天器接近它所需的能量大大減小。
天問二號的旅程漫長而復雜,預計需要近一年的飛行時間才能接近小行星2016HO3。在距離目標約2000公里時,探測器將通過多次發動機變軌,逐步縮小與小行星的距離,直至接近至約20公里。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全面收集小行星的自轉軸、自轉周期、大小、形狀、結構、表面狀態及反照率等信息,以確定最終的采樣點。
不僅如此,天問二號的任務還遠未結束。在完成對2016HO3的探測并成功采集樣品送回地球后,它將再次借助地球的引力彈弓效應,踏上長達7年多的飛行旅程,前往其第二個探測目標——主帶彗星311P,進行深入的科學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