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見證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的又一壯舉。凌晨時分,這枚被譽為“勞模”的火箭點火升空,將天問二號探測器精確送入預定軌道,成功拉開了中國小行星探測與采樣返回任務的序幕。
此次發射,標志著長三乙火箭首次挑戰地球逃逸軌道發射任務。作為中國宇航發射次數最多的單一型號運載火箭,長三乙火箭已經完成了109次飛行,每一次都展現了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
長三乙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制,是一款專為高軌道發射設計的大推力運載火箭。它不僅能夠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還具備一箭多星發射能力,廣泛應用于各類軌道衛星的發射任務。經過不斷的性能優化,長三乙火箭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升至5.55噸,與天問二號探測器的質量要求完美匹配,成為執行此次任務的理想選擇。
為了將天問二號探測器送入地球逃逸軌道,長三乙火箭需要克服諸多難關。地球逃逸軌道的高度極高,火箭需要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因此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更快的速度。同時,發射窗口狹窄,入軌精度要求極高,分離速度誤差控制嚴格。然而,長三乙火箭憑借其強大的運載能力和精準的制導技術,成功跨越了這些難關。
在此次任務中,長三乙火箭的分離速度超過了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使天問二號探測器成功脫離地球引力,進入地球逃逸軌道。同時,為了確保探測器能夠準確捕獲目標小行星,火箭的入軌精度要求極高,每秒偏差不能超過1米。為此,研制團隊采用了迭代制導技術和末速修正技術,在分離前實時調整火箭的速度和姿態,確保探測器能夠精準踏上深空之旅。
長三乙火箭的卓越表現,離不開其背后的研發團隊。多年來,他們堅持不懈地進行技術創新和可靠性提升,使長三乙火箭的整體性能和競爭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從1996年首飛至今,長三乙火箭已經托舉了眾多重要衛星進入太空,保障了國家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此次成功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再次證明了長三乙火箭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早在2018年,天問二號發射任務就確定由長三乙火箭執行。在過去的幾年里,長三乙火箭在執行其他發射任務的同時,也在不斷積累經驗和優化性能,為發射天問二號探測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長三乙火箭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團隊多年努力和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