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000萬輛大關,一個日益凸顯的問題擺在了消費者和行業面前:高昂的售后維修成本、服務網點覆蓋不足以及三電系統維修檢測能力的局限性,正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高達3140萬輛,然而,與之配套的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數量卻嚴重不足,僅有2萬至3萬家,專業維修技術人員更是稀缺,總數不足10萬人。這一供需矛盾隨著新能源汽車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而愈發尖銳。
途虎養車總裁胡曉東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但后市場的發展卻未能跟上步伐。三電系統的檢測、維保以及新興服務需求激增,而動力電池維修成本高、服務網點少、維修檢測能力有限等問題依然突出。他強調,只有緊密圍繞用戶需求,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供給創新,才能有效滿足新能源車主的期待。
消費者的售后煩惱屢見不鮮。吉利新能源車主王先生就遭遇了修車時間長、等待配件久的困擾;比亞迪車主羅女士則發現,4S店配件價格高于官方維修店,且存在不必要的更換要求;領克車主劉先生則因廠家規定只能在4S店保養而承受高昂費用,呼吁廠家將售后與4S店分離,提供更多選擇。
新能源汽車售后問題的頻發,不僅影響了用戶體驗,也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據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統計,相比傳統燃油汽車維修企業近40萬家的數量,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數量嚴重不足,且由于多采用直營模式,網點密度遠低于傳統4S店。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維修實行授權制是導致門店數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整車維修和電池維修分別需要車企和電池廠授權,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初期優化成本和保證服務質量,但也可能造成市場壟斷,限制消費者選擇。因此,適度開放維修技術給職業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建立多元化服務體系,成為解決之道。
新能源汽車維修的高門檻和高投入也是制約第三方售后服務門店擴張的關鍵因素。動力電池成本高、配件體系封閉、專業設備昂貴以及技術人員短缺等問題,使得獨立汽修店難以涉足新能源汽車維修領域。
人才短缺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發展的另一大瓶頸。據估算,到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維修技師的人才缺口將超過80萬人?,F有維修工中,能夠從事電池檢測及維護工作的人員比例極低,且具備相關證書的人員更是寥寥無幾。同時,傳統汽車維修人才向新能源汽車維修轉型的難度也較大。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呼吁,應將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技能人才發展置于更重要位置,加強頂層設計,優化人才環境,實現多方協同發力。同時,引入專業課程,強化轉崗培訓及職業培訓,為傳統汽修技師轉型提供支持。
面對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的種種挑戰,各環節參與者需攜手合作,共同解決修車難問題,消除制約產業發展的障礙,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