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慮斥資20萬購買汽車時,消費者往往面臨一個關鍵問題:是追求短期內的駕駛體驗更新,還是期望車輛能伴隨自己走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風雨?若選擇后者,那么在油車和電車之間做出決定,就遠非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首先,保值率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硬性指標。油車市場中的經典車型,例如豐田凱美瑞和本田雅閣,即便在使用五年后,其價值仍能保持在13萬左右,十年后的殘值也能維持在3至4萬之間。這背后的原因,在于其發動機技術的成熟度和市場的廣泛認可,使得二手車商對其趨之若鶩。相比之下,電車的保值率則顯得遜色許多。以比亞迪漢EV為例,盡管其首年保值率看似可觀,達到了70.66%,但三年后便迅速下滑至50%以下。至于十年后的情景,考慮到電池衰減和技術迭代,其價值能否超過2萬都是未知數,甚至可能面臨被拆解的命運。
用車成本也是消費者需要仔細權衡的因素。從表面上看,電車充電成本遠低于油車,家充模式下每公里僅需5分錢,而油車則需7毛錢。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電車在使用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電車的保險費用每年普遍比油車高出2000元左右,這使得保養上省下的錢幾乎被完全抵消。另一方面,時間成本也不容忽視。節假日期間,高速服務區充電站的排隊現象屢見不鮮,而油車則能在短短五分鐘內完成加油,輕松上路。對于那些因充電而長時間滯留服務區的車主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煎熬。
關于電車與油車的爭議從未停歇。有人堅信電車是未來的趨勢,油車遲早會被淘汰。然而,趨勢并不等同于實惠。盡管政策層面不斷推動電車的發展,但二手市場的現實卻用腳投票,反映了消費者的真實選擇。正如在購買手機時,我們很少會選擇那些三年后價值大幅縮水的旗艦機型一樣,在購買汽車時,消費者同樣會考慮車輛的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