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崛起,正成為全球汽車行業(yè)的一大亮點。長期以來,歐洲以其嚴格的準入標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對外來汽車品牌構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特別是對于僅有30多年造車歷史的中國品牌而言,更是難上加難。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這一局面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
歐洲市場作為汽車的發(fā)源地,匯聚了眾多全球頂尖的汽車制造商,對外來品牌形成了天然的壁壘。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為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突破提供了契機。歐洲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高接受度,為中國品牌“破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據(jù)統(tǒng)計,目前已有多個中國汽車品牌進入或計劃進入歐洲市場,其中比亞迪、奇瑞、上汽名爵、吉利和小鵬等品牌尤為突出。以奇瑞為例,該品牌4月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驚人的1149%,達到5773輛;而上汽名爵的銷量也達到了21735輛,同比增長25%。整個4月,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累計銷量超過了5萬輛,電動汽車注冊量同比增長59%,達到15300輛。
在這些品牌中,比亞迪的表現(xiàn)尤為亮眼。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純電車型和插混車型銷量合計達到11123輛,占中國品牌在歐總銷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僅次于上汽名爵。比亞迪在歐洲純電市場對特斯拉形成的競爭壓力,讓歐洲市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師費利佩·穆尼奧斯指出,比亞迪在歐洲市場的快速崛起,標志著歐洲汽車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特別是考慮到比亞迪直到2022年底才正式開始在挪威和荷蘭以外的地區(qū)開展業(yè)務,而特斯拉多年來一直是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然而,特斯拉在4月的銷量卻出現(xiàn)了下滑,盡管其Model Y車型進行了煥新升級,但仍未能阻擋其市場頹勢。
特斯拉在中國和歐洲市場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中國市場,比亞迪、小米等強勢品牌的崛起,開始逐漸分流特斯拉的市場份額;而在歐洲市場,中國汽車品牌的大規(guī)模進入,也讓特斯拉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如果不想讓自己未來處于被動地位,特斯拉必須想辦法提升競爭力,才能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
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不僅體現(xiàn)在技術進階上,還體現(xiàn)在其獨特的戰(zhàn)略選擇上。由于歐盟對中國制造的電動車設置了較高的關稅,許多中國車企開始通過引入插混車型來擴展在歐洲的產品線。這一策略不僅規(guī)避了關稅壁壘,還滿足了歐洲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
費利佩·穆尼奧斯評價稱,中國不僅是全球電動汽車的領導者,也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全球領導者。憑借強大的產品勢能,中國汽車在歐洲的PHEV市場銷量持續(xù)增長,從今年1月份的1493輛提升至4月份的9649輛,占歐洲注冊PHEV總數(shù)的近10%。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龍頭,比亞迪在這一領域更是遙遙領先,其在歐洲市場的快速擴張,已經超過了多個老牌汽車品牌。
比亞迪的增長勢頭讓歐洲汽車制造商感到擔憂。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增長甚至在其位于匈牙利的新工廠開始生產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并持續(xù)走高。目前,歐盟是否會對進口插混車型采取更嚴格的關稅措施來保護當?shù)仄嚇I(yè),仍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就當下而言,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歐洲市場占據(jù)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