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這家曾經以驚人增速震撼汽車行業的跨界新軍,近期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自今年年初以來,盡管小米SU7的訂單量從2月的5.3萬輛增長至3月的8.34萬輛,但增速隨后明顯放緩。特別是3月底發生的一起高速事故,更是讓小米汽車銷量急轉直下,從3月的2.92萬輛降至一個月后的2.72萬輛。
進入2025年的春夏之交,小米汽車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從3月底的致命交通事故,到5月爆發的碳纖維機蓋維權事件,再到銷量持續下滑,小米汽車這位“互聯網速度”的闖入者,不得不放慢腳步,直面造車路上的殘酷現實。小米汽車CEO雷軍在一次內部講話中直言:“這是小米創辦以來最艱難的時刻?!?/p>
3月29日,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行駛中遭遇嚴重碰撞,導致3人死亡,事故視頻迅速在網絡上傳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小米汽車的安全性能因此受到嚴重質疑。盡管小米將“智駕”宣傳改為“輔助駕駛”,但用戶對技術可靠性的疑慮已波及全系車型,直接導致訂單轉化率下降。
就在安全事故的風波尚未平息時,小米SU7 Ultra又陷入了營銷爭議。有車主發現,售價高達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際配置與宣傳不符,甚至與剎車散熱系統無物理連接。這一發現迅速在社交媒體上發酵,引發300余名車主的集體訴訟,部分用戶要求無損退車。盡管小米推出了改配鋁蓋及2000元積分補償的方案,但用戶認為其誠意不足。
5月初,小米通過OTA將SU7 Ultra的最大馬力從1548匹限制至900匹,需達成賽道成績才能解鎖,此舉被車主指責為“性能閹割”。加之產能不足導致交付周期長達30-40周,部分用戶因等待時間過長而轉向其他品牌。在軟件爭議與交付困境的雙重壓力下,小米汽車的銷量進一步承壓。
雷軍曾在微博上表示,小米汽車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提升至35萬輛。然而,4月銷量卻出現同比下滑,盡管環比3月下滑不多,但進入5月后,交付量已呈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雷軍在個人微博上宣布,小米YU7將于5月22日發布,這款即將沖入主流新能源SUV賽道的車型,對小米汽車而言至關重要。
面對銷量下滑和輿論壓力,雷軍從流量明星轉變為危機管理者。他坦言,小米SU7的致命事故引發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這種反應遠超預期。雷軍表示,公眾對小米的期待已超越“行業新人”標準,小米必須承擔責任。從最初的事故到后續多起危機,雷軍的應對策略經歷了從沉默到啟動“磐石計劃”的轉變,旨在通過技術救場重建信任。
然而,盡管小米汽車使出渾身解數應對輿論壓力,但資本市場卻用腳投票。小米股價4月暴跌20%,市值蒸發超3000億元,投資者對“營銷驅動”模式的信心動搖。小米汽車作為一個年交付量目標為35萬輛的新興勢力,僅靠雷軍的態度和決心遠遠不夠,還需要拿出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
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車開始加強產品質量管控。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從流量競爭轉向價值深耕,在產品為王的環境下,沒有產品支撐,一切都難以立足。小米SU7的營銷神話在真實使用場景中遭遇滑鐵盧,凸顯了互聯網思維與汽車制造業長周期驗證邏輯的沖突。因此,小米將在即將上市的小米YU7上標配激光雷達,以彌補SU7純視覺方案的缺陷。
雷軍手中還有其他牌可以打。例如,利用全球最大的消費級IoT生態、3億MIUI用戶及智能制造經驗等優勢,將SU7/YU7深度融入“人-車-家”場景,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這場看似是小米汽車的困境,實則是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狂飆突進后的集體反思。當“顛覆者”的光環褪去,唯有對安全、生命和用戶承諾的敬畏,才能讓企業成功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