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領域的關系似乎出現了緩和的跡象。5月12日,雙方共同發布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為未來的經貿合作指明了方向。
聲明中,中美雙方均強調了雙邊經貿關系對兩國乃至全球經濟的重要性。美國方面承諾,將在2025年5月14日之前,對來自中國的部分商品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24%的關稅,但保留對部分商品加征剩余10%關稅的權利。作為回應,中國也做出了相應的承諾。
具體而言,美國將在90天內取消91%的報復性關稅,并暫緩征收24%的對等關稅,這將使得對中國的整體關稅從145%大幅降至30%。相應地,中國也將對美商品的反制關稅從125%降低到10%。這一變化無疑為中美汽車進出口貿易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預計未來三個月內,中美進出口汽車貿易將出現顯著的反彈。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中國的汽車出口業務就已經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同比增長達到了12.4%。這一增長部分歸因于企業在關稅進一步升級前的“搶出口”行為。然而,未來的中美關稅政策如何走向,還需看三個月后雙方的再次談判結果。
在汽車行業中,美國作為北美地區的核心市場,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尤為密切。盡管中美貿易戰給雙方的汽車出口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中國對北美市場的汽車出口仍在持續進行。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向美國出口汽車約10萬輛,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增長勢頭明顯。特別是在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9%。
在中國對美汽車出口中,美系車企及少數通過國際化布局的中國車企成為了主力軍。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憑借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特斯拉上海工廠雖然主要供應亞洲和歐洲市場,但也在努力拓展美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主品牌在面對“闖美”障礙時,選擇了墨西哥作為跳板。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部分中國品牌成功地從墨西哥再出口至美國,以規避高關稅。2024年,中國向墨西哥出口汽車超過34萬輛,其中中國品牌占比高達56%。比亞迪、奇瑞、上汽通用五菱等品牌在墨西哥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與此同時,中國對加拿大市場的汽車出口也呈現出一定的特點。由于關稅和貿易壁壘的存在,中國品牌對加拿大的直接出口量有限。特斯拉上海工廠成為了向加拿大市場出口的主力,去年出口量超過2萬輛。然而,整體而言,中國品牌在加拿大市場的份額仍然較為有限。
從各車企向北美市場出口的品牌與車型來看,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三大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化特征。中國向美國市場出口的車型相對單一,且以高端市場為主。而向墨西哥市場出口的汽車則兼顧了油車和電車,滿足了當地消費者對經濟性和實用性的需求。中國向加拿大出口的車型數量最少,但以電動車為核心。
然而,在美國關稅政策反復的壓力下,中國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汽車出口業務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汽車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與中國對北美出口汽車的增長態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的規模正在經歷顯著萎縮。這一趨勢始于2018年中國對美國汽車加征25%關稅,盡管之后幾年關稅政策有所波動,但總體進口量始終未能恢復至貿易戰前的水平。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汽車約10.9萬輛,僅為七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汽車中,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占據了主導地位。然而,受關稅壁壘和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影響,這些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在逐漸縮小。奔馳已決定將主力進口車型GLE引入國內工廠生產,這意味著未來從美國進口到中國的銷量將大幅下降。
美國本土車企如福特、通用、特斯拉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同樣疲軟。這些車企雖然均有產品向中國市場出口,但規模逐年下滑。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面臨本土品牌的圍攻,銷量下滑明顯。
面對中美貿易戰反復、在中國市場份額萎縮以及本土品牌崛起的多重壓力,美系車企在華正面臨艱難抉擇。是深化本土化生產、調整產品結構還是戰略性收縮,將取決于美系車企戰略調整的速度以及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中美經貿關系的緩和為雙方帶來了新的合作機遇,但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未來的發展中,中美雙方需要共同努力,推動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