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在2024年憑借其首款車型SU7的推出,一度風光無限。這款車型在上市后的短短九個月內,便實現了13.5萬輛的交付量,迅速在主流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同時也為造車新勢力樹立了“出道即巔峰”的標桿。伴隨著小米SU7的成功,小米集團的股價也水漲船高,從每股14.94港元飆升至每股59.45港元的高點,并在2025年5月12日港股收盤時,依然保持在每股50.600港元的高位。
然而,好景不長,2025年3月29日夜間的一場高速公路車禍,似乎為小米汽車帶來了一系列難以預料的挑戰。先是“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的推出,引發了車主們的不滿。緊接著,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宣傳問題,更是讓車主們紛紛維權、退訂,小米汽車的風波不斷。
小米汽車在5月1日推送的更新中,為SU7 Ultra設置了賽道圈速考核,以解鎖其1548PS的最大馬力。這一操作引發了用戶的強烈吐槽,小米汽車官方隨后解釋稱,這是為了“保障駕駛安全”,并承認在推出該功能前,沒有充分征詢用戶意見,也沒有做好相關功能的溝通說明。然而,這一解釋并未能平息用戶的怒火,反而讓人們看到了小米汽車在邏輯上的根本性矛盾:賽道駕駛能力與公共道路安全并無直接關聯。
小米汽車將性能釋放與賽道成績綁定,用“職業賽車手標準”篩選普通用戶,實則是將安全責任轉嫁給了用戶。這種“技術馴化”的背后,是小米對汽車產品控制權的過度擴張。在智能電動車時代,車企通過OTA直接修改軟件權限,使得用戶失去了對車輛的部分控制權和使用權。小米汽車通過圈速考核釋放極致性能,正是這一趨勢的極端體現。
這一事件不僅撕開了智能汽車行業的一個隱秘規則,更讓用戶意識到,他們花真金白銀購買的車輛,可能從未真正屬于自己。傳統汽車時代,用戶支付車款后即擁有完整的硬件使用權;但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框架下,車企始終保留對核心功能的控制權和修改權。特斯拉曾因電池安全因素通過OTA限制電池容量,而小米則更進一步,將性能釋放變為一場“考試”。
這場“考試”在新車上市發布會上和OTA之前,從未被提及。用戶購買車輛后,在沒有任何心理預期的情況下,突然需要向車企證明自己“配得上”已購車輛的性能。這種模式下,汽車從“私有財產”退化為“有條件的使用權”,車企可以隨時以安全、合規或服務升級為名,重新劃定用戶的權利邊界。這種權力缺乏制衡,用戶既無法通過法律主張“性能解鎖權”,也難以通過技術手段破解系統。
小米汽車在處理車輛性能管理時,采用了單方面“快速試錯”的互聯網思維,這本質上是對汽車產業規律的漠視,也是對用戶的不尊重。這種操作方式不僅未能保證用戶用車安全,反而引發了用戶的強烈不滿和信任危機。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爭議,更是將這一信任危機推向了高潮。
小米對SU7 Ultra碳纖維前艙蓋的官方描述堪稱“教科書級話術”,精準踩中了性能車用戶的痛點。然而,車主提車后拆解發現,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下的內部結構與普通版幾乎一樣,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也并未產生實際效果。這一發現引發了軒然大波,用戶開始質疑小米汽車的宣傳是否真實可信。
面對用戶的憤怒,小米汽車雖然表示歉意,并推出了補救措施,但2萬積分的補償力度與用戶損失的信任價值完全不對等。這種物質補償無法修復用戶的情感傷害,反而像是對用戶的二次羞辱。允許用戶改配鋁制前艙蓋看似靈活,實則坐實了小米對碳纖維部件價值的否定。這一操作不僅未能挽回用戶的信任,反而加劇了用戶的失望和不滿。
這場由鼓風機測試引發的輿論風暴,點破了小米汽車強調“復刻原型車”而非“功能一致性”的宣傳話術設計。其“合規但失信”的行為恰好游走在虛假宣傳的法律灰色地帶,同時也撕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包裝”的遮羞布。當車企將工程細節異化為營銷話術時,用戶信任的崩塌注定比參數堆砌來得更猛烈。
小米汽車在處理這一系列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不僅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用戶的憤怒和失望。這種操作方式不僅損害了用戶的利益,也損害了小米汽車自身的品牌形象和聲譽。未來,小米汽車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與用戶的關系和產品的宣傳問題,以避免類似的信任危機再次發生。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米汽車需要更加注重用戶需求和體驗的提升。只有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和支持。同時,小米汽車也需要加強自身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品的品質和性能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