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將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三大核心問題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些問題包括定金退還困難、車型快速迭代導致老車主利益受損,以及補貼承諾無法兌現。這些看似是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糾紛,實則映射出中國汽車產業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在預售模式之外,車型迭代速度過快成為老車主心中的一根刺。曾幾何時,“上午提車,下午出新款”的段子在手機圈流傳,如今這一情景卻在汽車行業真實上演。中消協報告指出,為搶占市場份額,部分車企將車型迭代周期大幅縮短至3至6個月,遠低于傳統車企的3至5年。例如,某品牌在去年10月推出的車型,僅時隔三月便推出了智駕版,雖然價格未變,卻標配了激光雷達,此舉引發了老車主們的強烈不滿和維權。
更令人咋舌的是,技術驗證的嚴謹性在新勢力車企中大打折扣。傳統車企一項新功能需經過長達10萬公里的路測,而部分新勢力車企僅憑仿真測試便急于推出。某車企的自動泊車功能因算法缺陷頻發撞墻事故,最終不得不發布召回公告。當速度成為唯一追求,工業的嚴謹性便成為了犧牲品。
補貼承諾的亂象也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為了吸引消費者,車企常常拋出“購車立省2萬”“置換補貼1.5萬”等誘人承諾,然而這些承諾在實際交付時往往化為泡影。在中消協的案例中,張女士購車時被承諾享受5500元地方補貼,提車時卻被告知車輛配置不符政策,多次溝通無果后,她憤然投訴。類似案例層出不窮,暴露出車企對政策解讀的隨意和對消費者承諾的輕視。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利益驅動下的選擇性告知。銷售人員為促成交易,刻意隱瞞補貼的限制條件,甚至偽造申請材料。一些品牌的銷售人員為了完成KPI,不惜忽悠消費者下單,這種短視的銷售策略無疑是對企業長期發展的損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達58%,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博弈。這意味著車企必須從拼速度轉向拼體驗和服務。因此,對于車企而言,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實現用戶溝通的透明化和服務承諾的兌現。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需要車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這也是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中消協的點名批評,實際上是行業轉型的倒逼機制。如果消費者不再為車企的虛假宣傳買單,車企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與消費者的關系。汽車并非快消品,而是涉及全產業鏈的大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并非放棄創新,而是讓創新的收益惠及整個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