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體上關于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年薪的話題迅速升溫,一則“李想年薪高達6.39億元”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一數字源于“經理人雜志”對部分車企年報的梳理結果,其中指出在新興車企行列中,理想汽車的管理層薪資總額位居榜首,而李想的年薪更是驚人。
根據理想汽車2024年年報的具體數據,李想的薪酬構成包括266.5萬元的薪金、津貼及實物福利,16萬元的退休金計劃供款,以及高達6.36億元的股份支付薪酬費用,總計為6.39億元。這一數據一經公布,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然而,面對外界的質疑和熱議,理想汽車方面迅速作出回應。5月7日,理想汽車向“紅星資本局”澄清稱,“李想年薪6.39億”的說法并不準確。理想汽車強調,李想在2024年的實際薪酬僅為266萬元,遠低于網絡上傳言的數額。
理想汽車進一步解釋稱,年報中披露的6.39億元費用,實際上是與公司設定的業績目標掛鉤的獎勵機制。具體來說,這是公司為了激勵管理層實現年銷量50萬輛的目標而設立的獎勵計劃,對應的1800萬股獎勵在會計上需要記賬為6.39億元費用。但這并非李想的實際薪資收益,而是公司按照美股上市公司(美國會計準則)必須進行的賬務處理。
為了更直觀地解釋這一機制,“紅星新聞”進一步指出,理想汽車為李想設定的業績目標不僅包括年銷量達到50萬輛,還要求美股股價顯著高于29.26美元,李想才能從中獲得收益。然而,以5月6日美股收盤價格25.68美元來計算,李想若要拿到這些股票,反而需要向公司支付3200萬美元的差額,相當于人民幣2.3億元。
這一澄清和解釋,讓原本沸沸揚揚的“天價年薪”事件逐漸平息。公眾對于李想實際薪酬的了解也更加清晰,同時也對理想汽車的激勵機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