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迎來了一次重要的監管動向。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主導了一場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推進會議,吸引了近60名來自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和主要汽車生產企業的代表參與。
會議的核心議題圍繞著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該通知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產品準入和軟件在線升級備案提出了明確要求,并聽取了汽車生產企業的落實情況與反饋。
會上,相關部門強調了汽車生產企業必須深刻理解通知精神,對組合駕駛輔助系統進行充分的測試驗證,明確界定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同時,禁止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確保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以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水平。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在更多價格區間的車型上普及,一些智能駕駛相關的事故,如小米SU7事件,引發了社會對輔助駕駛功能的廣泛討論。此次會議被外界視為官方對智能駕駛監管趨嚴的信號。
會后,行業內開始流傳一系列針對智能駕駛監管的具體要求,主要聚焦于“收緊智能駕駛功能的宣傳”“規范智能駕駛功能的使用”“嚴格管理智能駕駛功能的部署和風險”三大方面。據稱,這些要求細則極為嚴格,包括在宣傳中禁用“自動駕駛”“高階智能駕駛”等名詞,轉而采用“智能駕駛等級+輔助駕駛”的描述方式;禁止使用“代客泊車”“一鍵召喚”等詞匯,強調駕駛員必須保持對車輛的控制;并要求廠商從技術層面確保駕駛員在使用駕駛輔助時必須進行人臉ID識別,且所有用戶必須經過安全教育和告知。
在西安市內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記者觀察到,銷售人員對車輛輔助駕駛功能的介紹變得謹慎許多。一些主打輔助駕駛體驗的品牌在靜態體驗中會介紹相關功能,而輔助駕駛技術處于二三梯隊的品牌則避免過多提及。在試乘試駕環節,部分品牌會展示輔助駕駛功能,但主要集中在試乘階段,而在消費者試駕時,銷售人員通常不建議開啟這些功能。
多家企業正在重新評估輔助駕駛在宣傳中的比重,并加強對消費者的教育。例如,鴻蒙智行官方發布了全民安全出行倡議,強調了規范使用智能駕駛領航輔助功能,并指出其聯盟品牌車型已累計避免可能的碰撞超170萬次。
除了收緊宣傳和規范使用外,嚴格管理智能駕駛功能的部署和風險也是此次監管的重點之一。特別是針對企業的遠程升級(OTA)行為,相關部門加強了監管。隨著汽車行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系統可以通過OTA方式實現新功能,但部分車企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時就急于推送,之后再通過OTA進行修補。為了規范這一行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早在2020年就發布了相關通知,要求企業實施OTA升級活動消除汽車產品缺陷時,應按照相關條例組織實施,并立即停止生產、銷售缺陷汽車產品。
據統計,2024年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233次,涉及車輛1123.7萬輛,同比增長顯著。其中,新能源汽車召回89次,涉及車輛449.1萬輛,同比增長近兩倍,占全年召回總數量的40%。通過OTA方式實施召回的車輛數量也大幅增加,顯示出OTA已成為汽車召回的重要方式之一。特斯拉、比亞迪、長安汽車等多家車企都曾通過OTA召回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