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一場意義深遠的升級變革。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近日透露,我國正著手研制并計劃發射新的擴展艙段,將現有的三艙T字形構型逐步擴展為十字型,最終形成六艙干字型結構。這一升級將使天宮空間站的總重量達到180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太空航母”,顯著提升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綜合實力。
升級后的空間站將具備更強的實驗能力和更靈活的運行模式。各艙段不僅能夠獨立飛行、自主執行任務,還能通過相互對接組合成大型實驗平臺,形成類似航空母艦群的“母港模式”。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空間站的運行效率,還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更安全、更靈活的解決方案。目前,已有17個國家的航天項目被納入合作名單,包括印度和日本等國,而美國的項目因未達到技術標準而未能入選。未來,外國航天員不僅可以通過中國的夢舟飛船前往空間站,還能使用符合中國標準接口的自有飛船直接對接,進一步促進了全球航天資源的共享與合作。
為了支撐這一龐大的太空工程,我國正在研發兩款新型貨運飛船及其配套火箭。6月,昊龍一號航天飛機成功完成首次一級動力系統試車,其貨運版本也順利完成了首飛試驗。這款專為朱雀三號火箭設計的航天飛機,體型龐大,載貨效率顯著高于現有的天舟貨運飛船。與此同時,基于力箭二號火箭平臺的輕舟型貨運飛船也完成了二級動力系統試車,能夠運輸1.8至2噸貨物,大幅提升了太空物流的頻次和靈活性。這兩款飛船的投入使用,將有效彌補天舟系列補給周期長的不足,構建起一個高效、可靠的太空物流網絡。
與美國航天發展路徑相比,中國更注重技術的穩步積累和逐步推進。美國Gravitics公司研發的軌道運載機雖然設計激進,但其星艦計劃試飛屢遭失敗,今年3月甚至發生爆炸。而中國則在確保空間站常態化運行的同時,通過新一代載人飛船、核動力技術等深空探索技術,為未來的深空任務奠定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中航環球推出的南天門計劃,以科幻色彩濃厚的鸞鳥空天母艦為設定,其翼展巨大,并采用了與JF-22風洞試驗數據高度吻合的聚變能源驅動技術,展現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前瞻性布局。
隨著國際空間站計劃在2030年左右退役,中國的空間站有望成為近地軌道上最具代表性的長期載人平臺。這座不斷升級的“太空航母”不僅將成為科學探索的重要基地,還將為人類未來的深空探索提供關鍵支持。無論是月球科研站的建設,還是火星任務的實施,中國空間站都將匯聚全球智慧,推動航天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