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臺人形機器人的價格堪比一線城市的一套房,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而如今,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人形機器人正以驚人的速度走向大眾市場。在近期舉辦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多家中國企業展示的新款人形機器人,不僅價格大幅下降,性能也顯著提升,標志著“中國智造”正在引領一場產業變革。
在峰會上,加速進化推出的具身開發入門級平臺Booster K1限時售價僅2.99萬元起,宇樹科技的Unitree R1 AIR同樣降至這一價格,而松延動力的“小布米”更是以9998元的低價刷新了市場認知。從“一套房”到“一部手機”的價格跨越,背后是技術突破帶來的成本重構和中國工業積累形成的強大供應鏈支撐。
價格下降的同時,性能卻在快速提升。過去,人形機器人功能單一,僅能完成跑步、跳舞等基礎動作。如今,它們已具備更強的功能拓展性,能夠適應教育、科研、賽事、展演等多種場景。例如,“小布米”支持圖形化編程,并配套開發了相關課程;Booster K1則構建了完整的開發生態,為開發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
松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透露,“小布米”之所以能將價格降至萬元以內,得益于零部件自研比例的提高、材料與結構設計的革新,以及本土供應鏈的優勢。高精密減速器、伺服系統、智能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率持續提升,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突破1350萬套,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中國企業正推動人形機器人加速向“消費級”邁進。價格下降并非最終目的,構建“生態護城河”才是產業企業的核心戰略。加速進化CEO程昊表示,當前市場缺乏適合二次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平臺,希望通過低價策略吸引更多開發者進入,從而推動技術研發。畢竟,開發者數量決定著未來應用場景的定義權,也直接關系到生態護城河的牢固程度。
與此同時,人形機器人的普及正與AI技術的突破形成交匯。智源研究院發布的Emu3.5多模態大模型,讓人形機器人從“預設場景”走向“泛化適應”,從“機械執行”走向“智能交互”。這一技術革新大幅節省了機器人的訓練成本,使其能夠快速適應多種場景。在“擬人”層面,仿生機器人已能走出自然步態,甚至因過于逼真而被網友誤認為是“皮套人”。工作人員為自證,現場剪開機器人腿部覆蓋件,展示內部機械結構。
通過強大的供應鏈實現成本控制、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切入市場、快速形成規模和生態,中國企業正掀起一場機器人普及浪潮。近一個月,僅在京東平臺,就有超百款智能機器人產品上新,具身智能機器人成交金額同比增長757%。當機器人變得像家電、汽車一樣普及,一個巨大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正在悄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