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近日發布研究報告,對小米集團-W(01810.HK)電動車業務給予積極評價。報告指出,小米第三季度電動車交付量突破11萬輛,遠超市場預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盡管北京第二工廠審批進度略有延遲,但公司預計第四季度交付量將繼續攀升,為全年業績注入新動力。

摩根士丹利此前也曾發布類似觀點,預測小米2024年電動車交付量達13.5萬輛,2025年更將翻倍至30萬輛。這一增長預期主要基于公司即將推出的第二款車型YU7,以及后續多款新車的研發計劃。分析認為,YU7的上市將顯著提升小米電動車的平均售價與利潤率,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
小米的競爭優勢不僅體現在電動車領域。其AIoT生態與手機業務的協同發展,為電動車業務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用戶基礎。例如,智能座艙系統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升級,正成為小米電動車的核心賣點。同時,公司計劃于2027年開放電動車出口業務,這一戰略布局有望打開國際市場,為業績增長開辟新空間。
盡管摩根大通對小米智能手機與互聯網服務等核心業務的盈利預期有所下調,但電動車業務的快速增長仍被視為整體盈利提升的關鍵。目前,小米港股市值已突破1.1萬億港元,位列電子制造行業前列。近三個月內,多家投行維持其“買入”評級,目標均價超過66港元,反映出市場對公司長期發展的信心。
小米的“手機+電動車+AIoT”戰略正逐步顯現成效。通過整合硬件生態與軟件服務,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場景智能體驗。例如,客制化服務允許用戶根據需求定制車輛配置,這一創新模式有望提升用戶忠誠度,助力小米在高端電動車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應用,也為小米電動車的續航與安全性提供了技術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