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人類探月征程將迎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中國嫦娥七號探測器將肩負重任,奔赴月球南極開啟一場意義非凡的“找水”之旅。與此同時,原本計劃與嫦娥七號同場競技的美國VIPER月球車項目卻遭遇困境,在2024年7月無奈宣布徹底取消,這使得圍繞月球資源展開的競爭格局逐漸明晰。
月球南極的水冰,為何會成為各國爭相追逐的“香餑餑”?這背后有著深刻的現實考量。從地球向太空運送物資,成本極為高昂,每公斤物品的運輸費用高達5萬至9萬美元。倘若未來要在月球建立基地,或者將宇航員送往火星,僅燃料成本就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而月球南極的水冰,宛如一座沉睡的“寶藏”。通過電解水冰,能夠得到氫和氧,這兩種物質正是火箭最理想的液氫液氧推進劑。這就好比在月球上建造了一個“太空加油站”,未來飛船從月球出發,能大幅節省燃料成本,前往火星的夢想也將不再遙遠。不僅如此,水冰分解產生的氧氣可供宇航員呼吸,提純后的水又能滿足飲用需求,堪稱月球基地的“萬能補給”。而且,月球南極的永久陰影區是水冰的“藏身之處”,這里常年溫度低至零下200多度,不見陽光,使得水冰得以保存數十億年之久。中國科學家對此早有研究,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中,發現了含結晶水的礦物ULM - 1,其中水分子占比高達41%,這無疑為月球存在水提供了確鑿證據。如今,嫦娥七號的任務就是精準定位月球南極的水冰:它們究竟位于何處?儲量有多少?是否具備開發利用的價值?
要在月球南極這樣復雜的環境中進行勘探,絕非易事。那里地形錯綜復雜,一半是零下200度的陰影坑,一半是能被陽光照射到的山峰,普通設備根本無法適應如此惡劣的條件。為此,嫦娥七號配備了一個強大的“探測組合艦隊”,將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飛躍器和中繼星“五位一體”整合在一起。其中,飛躍器堪稱一大亮點,它就像探月界的“靈活小偵察兵”,能夠從陽光照射的著陸點“跳躍”至月球車無法進入的陰影坑,利用自帶的水分子分析儀進行實地探測,完成任務后再跳回陽光下充電并傳輸數據。這種“空地協同”的探測方式,相較于美國之前計劃的VIPER月球車靠鉆探“逐點排查”,效率要高得多。著陸器也搭載了先進技術,配備了中國首個深空“地標圖像導航”系統,即使地面信號延遲幾十分鐘,也能自主判斷地形并精準著陸。月球車的太陽能板采用豎式安裝,專門適應南極低角度的陽光,確保電力持續供應。整個探測器超過一半的操作都能自主完成,無需頻繁等待地面指揮,這在環境惡劣的月球南極顯得尤為重要。探測器的著陸點選擇也十分巧妙,位于一個能連續100多天接受陽光照射的“永晝峰”附近。這里既能作為設備的“能源站”,為探測器提供電力,又靠近陰影區的“水源地”,將“電源”和“水源”都納入探測范圍,為未來建立月球基地選定了理想的地點。
嫦娥七號此次出征,背后還有一個強大的“國際天團”支持。俄羅斯、埃及、意大利、瑞士、泰國、巴林以及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這7個合作伙伴,紛紛將各自的科學載荷交付給中國,共同參與2026年的月球探測任務。這份合作伙伴名單背后,蘊含著諸多信息。俄羅斯作為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的聯合發起國,是中國的核心搭檔,其提供的儀器對探測精度起著關鍵作用。埃及、泰國等“全球南方”國家,平時很難獲得將設備送上月球的機會,中國為它們提供了這一寶貴機遇,自然也贏得了國際上的支持。而意大利和瑞士的情況則更為有趣,意大利簽署了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協定》,瑞士與美國盟友歐洲航天局關系密切,但它們卻選擇搭乘中國的“順風車”。這表明在月球探索領域,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愿“選邊站”,畢竟誰都不想錯過未來太空發展的巨大機遇。目前,中國主導的ILRS已有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甚至連尼加拉瓜等新興航天國家也參與其中。反觀美國,由于《沃爾夫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使得自己在國際探月合作中逐漸陷入“小圈子”。嫦娥七號此次攜帶多國裝備出征,實際上是ILRS的首次“實戰演練”,為2035年建成月球科研站奠定了基礎。
曾經,美國的VIPER月球車被視為嫦娥七號的強勁“對手”,兩者都瞄準月球南極的水資源,原計劃在2026年前后展開“正面交鋒”。然而,VIPER項目卻狀況頻出,從2023年底推遲到2025年9月,成本也從4.5億美元飆升至6.1億美元,最終不得不宣告取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探月計劃穩步推進。2024年,嫦娥六號成功從月球背面采集回樣本;2026年,嫦娥七號將接力前行;2028年,還將發射嫦娥八號,測試3D打印和資源利用技術,逐步搭建起月球科研站的框架。按照計劃,ILRS的基本型將于2035年在月球南極建成,屆時將實現能源供應、通信導航、科學實驗等功能的全面覆蓋。
這場圍繞月球資源的競爭,早已超越了“誰先踏上月球”的簡單層面。聯合國《月球公約》中“先到先得”的規則清晰可見,誰能夠率先摸清水冰的分布情況,掌握開采技術,誰就將掌握未來地月空間的話語權。月球上蘊藏著豐富的氦 - 3資源,儲量高達110萬噸,這是可控核聚變的理想燃料,足夠地球使用1萬年。而這些資源的開采權,都依賴于當前的探測工作。當然,探月之路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嫦娥七號將面臨零下100多度的低溫、復雜的地形等挑戰,還需要解決通信延遲、設備自主運行等諸多難題。不過,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中國航天已經用一次次的成功證明了自身的實力。2026年,在月球南極,嫦娥七號的“飛躍器”將在陰影坑與永晝峰之間靈活跳躍,7國的科學儀器將同步運轉。這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探測任務,更是人類邁向深空的關鍵一步。誰能想到,數十億年前留在月球上的水冰,會成為21世紀太空競爭的核心焦點?而中國,正攜手國際伙伴,穩步走在探索太空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