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科幻館舉辦的“科學大講堂·未來的種子”全民科普活動中,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鄭雪作為主講人,向公眾揭開了“人造太陽”的神秘面紗。這位同時擔任“人造太陽”博士宣講團團長的青年科學家,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她和團隊在成都追逐清潔能源夢想的歷程。
鄭雪的工作日常與“人造太陽”緊密相連。她以《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為引子,解釋了可控核聚變裝置的原理——通過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在地球上構建一個能持續產生清潔能源的系統。這項技術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有望解決傳統化石能源的儲量限制和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克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受自然條件制約的短板。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三號”的誕生地正是成都。這座重達500噸、高8米、直徑8米的“大國重器”,內部集成了上萬個精密零部件,組裝過程如同完成一個巨型三維拼圖。從2010年項目立項到2020年建成,鄭雪團隊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她特別強調,裝置的許多核心部件都凝聚著成都本土企業的智慧,東方電氣、國光電氣等企業與科研團隊攜手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
實現核聚變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將燃料加熱到超過1億攝氏度,這個溫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5倍。為了約束并穩定這團比氣體更活躍的“等離子體”,科研人員利用強度相當于地球磁場6萬倍的強磁場,構建了一個無形的“磁籠”,將等離子體懸浮在真空環境中。由于真空不導熱,這個設計自然形成了隔熱層。
鄭雪回憶,從8000萬攝氏度突破到1億攝氏度是最艱難的階段。面對技術路線分歧和巨大壓力,團隊在110天內迭代了600多個方案。最終在今年,“中國環流三號”實現了原子核溫度1.2億攝氏度、電子溫度1.6億攝氏度的“雙億度突破”,標志著中國聚變研究正式進入燃燒實驗階段。當國際同行看到中國團隊的研究成果時,不禁驚嘆:“原本預計你們會很快,但沒想到速度如此驚人!”
支撐這項成就的,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科研團隊,其中86.6%的成員擁有碩士以上學歷。這支年輕隊伍不僅主導了“中國環流三號”的研發,還參與了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合作項目。鄭雪說,當聽到國際同行對項目進度的驚嘆時,她感到無比自豪,“我們不僅在成都創造了超高溫度,更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鄭雪看來,“人造太陽”項目承載著更深遠的意義。她指出,人類文明的每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從柴火到煤炭,從石油到核能,而可控核聚變可能引發下一次能源革命。這項研究不僅關乎一個裝置的建造,更是為未來探索全新的可能性。
據透露,鄭雪團隊下一步計劃在成都科學城建設新的研發基地,聯合更多高校和企業,凝聚“成都力量”共同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她向年輕一代發出邀請:“希望更多有勇氣、有智慧的年輕人加入我們,在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一起點亮屬于全人類的‘人造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