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星際天體3I/ATLAS的觀測發現引發科學界廣泛關注。這個被確認為第三個造訪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近日點附近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最新觀測數據顯示,該天體周圍存在至少七道復雜噴流結構,部分噴流甚至形成指向太陽的罕見反彗尾現象。
今年7月初,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這個神秘天體后,持續跟蹤觀測發現其近日點表現異常。當它于上周抵達距離太陽最近的軌道點時,不僅亮度驟增,顏色也發生顯著變化。來自奧地利、意大利和美國的聯合觀測團隊通過多組濾鏡曝光疊加技術,捕捉到延伸約50萬公里的巨大彗發,內部結構清晰可見。
觀測報告顯示,彗發在天空中的視直徑達5角分,內部多股噴流呈現不同方向分布。其中幾股噴流直接指向太陽方向,形成獨特的反彗尾現象。這種結構表明該天體正在經歷大規模物質拋射,科學家推測其可能已釋放超過初始質量10%-20%的物質。
對于這種異常活動,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提出顛覆性解釋。他認為這些噴流可能來自航天器導航推進系統,并指出天體在近日點附近實施了顯著改變軌道的"機動"動作。根據其計算,這種速度變化產生的推力相當于50億噸物質攜帶的噴氣式飛機動力。
這位學者同時提出兩種可能性:既可能是外星文明技術活動的證據,也可能是天然彗核的冰體升華現象。他特別指出,普通彗星在接近太陽時確實會出現類似噴發,因此不能排除3I/ATLAS屬于活躍彗星的可能性。要驗證其真實性質,關鍵在于測量噴流速度、質量通量和化學成分等關鍵參數。
科學界已制定詳細驗證方案。該天體將于12月19日抵達近地點,這為開展高精度觀測提供絕佳機會。研究人員計劃通過光譜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比其物質噴發特征與已知彗星模型的差異。勒布在討論中特別提到,任何與常規彗星不符的觀測數據,都將大幅增加其技術起源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新發現的近星際天體C/2025 V1引發關聯猜測。但勒布通過軌道數據分析認為,兩個天體在無外力作用下的最小距離從未小于2.25億公里,近期最近點也相隔7500萬公里。他強調除非存在非引力推進機制,否則兩者不存在關聯性。這場科學討論將持續至年底的密集觀測期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