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感覺寫代碼”從程序員間的玩笑變成年度熱詞,一場關于編程方式的變革正在悄然發(fā)生。近日,《柯林斯詞典》將“vibe coding”評為2025年度詞匯,這個源自社交媒體的詞匯,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人們對編程的認知——邏輯不再是唯一主導,語感與氛圍開始與理性共舞。
“vibe coding”的誕生頗具戲劇性。今年二月,OpenAI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安德烈·卡帕西在社交平臺X上發(fā)布的一條調(diào)侃推文,意外點燃了全球開發(fā)者的熱情。他戲稱存在一種“完全交給感覺、擁抱指數(shù)增長、忘記代碼本身”的編程方式,并將其命名為“vibe coding”。彼時,AI輔助編程已非新鮮事,GitHub Copilot、Cursor Composer等工具正幫助開發(fā)者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由AI補全邏輯、修正語法。卡帕西的命名,恰好為這種轉變貼上了文化標簽。
這條推文迅速在技術社區(qū)引爆。Hacker News、Reddit等平臺的開發(fā)者們用表情包、段子和開源工具表達狂歡:有人曬出“靠vibe通過代碼審查”的截圖,有人開發(fā)出帶背景音樂的編程工具“VibeComposer”,更有人自嘲“我們不寫代碼,我們vibe”。九個月后,這個源于程序員群體的俚語,被《柯林斯詞典》正式定義為“用自然語言提示,讓人工智能協(xié)助編寫計算機代碼的行為”,標志著其從技術段子升格為人類語言體系的一部分。
AI正在改寫編程的底層邏輯。傳統(tǒng)編程依賴精確的語法和邏輯判斷,一個標點錯誤可能導致程序崩潰;而在AI協(xié)作環(huán)境中,開發(fā)者的輸入越來越接近日常語言。例如,只需描述“需要一個自動整理文件的工具,界面干凈”,AI便能自動生成結構、優(yōu)化性能。Cursor等AI編程環(huán)境的目標,已從“教授命令”轉向“幫助用戶在自然語言中構建邏輯”。GitHub Copilot、Replit Ghostwriter等工具的普及,更推動整個行業(yè)向“AI協(xié)作開發(fā)”遷移。媒體將此潮流稱為“AI對軟件開發(fā)的接管”,而“vibe coding”正是這場變革的文化符號。
資本的涌入印證了這一趨勢。AI編碼平臺Lovable、Replit、Vercel的融資消息頻登頭條,投資人看到的不僅是工具浪潮,更是開發(fā)范式的根本轉變。在“氛圍編程”世界里,程序員的角色更像導演:他們設定語氣、意圖和方向,由AI“演員”自行演繹邏輯。這種“理性讓位語感”的模式,被視為編程史上最反直覺的革命。
編程語言的變革僅是開端。當AI能更流暢地協(xié)助寫作,人類與機器的交流方式也在悄然改變。提示詞逐漸取代參數(shù),聊天式互動模糊了技術表達的邊界。研究發(fā)現(xiàn),像ChatGPT這樣的模型,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類語言習慣——人們的寫作和表達趨向使用模型偏好的句式,甚至出現(xiàn)“AI化”傾向。劍橋詞典團隊指出,新技術的擴散速度正直接塑造英語生態(tài),從“prompt engineer”到“AI hallucination”,專業(yè)術語與半玩笑詞匯的快速社會認同,反映了語言對技術變革的誠實回應。
人機互動的邊界愈發(fā)模糊。研究表明,長期與AI交互的人類,情緒表達和判斷方式會發(fā)生微妙變化:語氣更完整、更禮貌,甚至更克制,仿佛在迎合機器的語言模式。與此同時,AI也在“學習情緒”——通過“Emotion AI”識別人類語氣背后的心理信號,盡管它僅能模仿而非真正理解感受。更復雜的是,當生成式模型被加入“情緒提示”時,性能雖會提升,卻也可能引發(fā)“情緒攻擊”,輸出偏激或不穩(wěn)定的結果。這種雙向塑造中,機器被賦予溫度,人類則學會像算法般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變化已悄然顯現(xiàn):與AI聊天時,人們的語氣比對人更溫柔;編寫提示詞時,更像寫信而非下命令。理性和感性的界限不再清晰分屬人與機器,未來的創(chuàng)造或許將同時具備計算的精確與共鳴的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