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市場正經歷新一輪價格飆升,NAND閃存龍頭廠商閃迪(SanDisk)的連續調價動作引發行業震動。據臺媒報道,該公司11月將NAND閃存合約價格大幅上調50%,這已是其年內第三次漲價——4月全系產品漲價10%后,9月初又對全渠道消費類產品實施10%普漲,帶動美光等同行跟進。
支撐漲價的底氣來自市場需求的結構性轉變。閃迪高管在近期財報會議上透露,下游客戶正將訂單周期從季度合約延長至多年長約,甚至主動分享2027年需求預測以鎖定供應。公司預計NAND市場供需失衡將持續至2026年后,更預測數據中心將在2026年取代移動端成為最大需求方,這一判斷直接推升了市場對NAND產品的長期預期。
資本市場的反應尤為劇烈,近三個月閃迪股價累計暴漲468.84%。11月7日單日漲幅達15.31%,收盤價289.48美元創年內新高,市值突破350億美元。這種狂熱背后,是整個存儲產業鏈的缺貨潮——從HBM到DRAM、NAND、SSD乃至機械硬盤,全系列產品面臨供應緊張。
深圳華強北的現貨市場最能體現這種緊張。常見的16G DDR4內存條價格從180-190元飆升至400元,賣家直言“廠家通知芯片缺貨,后面可能更貴”。固態硬盤(SSD)的漲價更為夸張,三星1TB新品價格一個月翻倍至620元,2TB版本達1200元,即便國產品牌2TB產品也需860元。商戶們普遍陷入“恐高”情緒,“現在是一天一個價,誰敢囤貨?”有賣家表示,只能采取每日補貨策略應對價格波動。
上游原廠的應對更為激進。據供應鏈消息,三星電子已暫停10月DDR5 DRAM合約報價,SK海力士和美光隨即跟進,導致供應鏈出現“斷糧”危機,恢復報價時間預計延至11月中旬。行業人士直言,存儲市場已完全進入賣方主導階段。
這種局面與歷史周期形成鮮明對比。萬聯證券分析師陳達指出,2016年上行周期主要由DDR4技術迭代和手游普及驅動,2020年則因遠程辦公需求爆發。但本輪周期呈現三大不同:AI需求持續旺盛、存儲技術迭代加速、供給端產能調控更精準。他判斷,供需缺口短期內難以緩解,上行周期持續性可能更強。
價格傳導效應正在終端市場顯現。電子行業研究員表示,存儲漲價對三星、美光等晶圓廠是重大利好,中游模組廠商若庫存策略得當也能獲利。但下游壓力顯著:大模型企業雖會持續采購,普通消費者卻可能因價格彈性降低配置或推遲購買。手機、電腦廠商面臨進貨成本“天天漲”的困境,最終只能通過提價向消費者轉嫁壓力。華強北商戶直言:“現在不只是漲價,是整個鏈條都在承受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