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為《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的AI短劇近期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其在線播放量已突破5000萬次。這部作品以龍族傳說為背景,融合奇幻角色與情感敘事,畫面呈現效果逼真,但所有內容均由人工智能技術生成。這一現象不僅展現了中國觀眾對AI影視作品的濃厚興趣,也引發了關于技術革新對傳統行業影響的討論。
該劇導演陳坤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短劇單集時長控制在30秒以內,這種碎片化呈現方式既符合移動端觀看習慣,也降低了AI生成內容的視覺瑕疵被察覺的概率。他表示:"當前AI技術雖未達到電影級標準,但已能滿足短視頻創作需求。"制作過程中,團隊采用了多款AI工具:ChatGPT負責劇本構思,Midjourney生成靜態畫面,可靈AI完成動態視頻渲染,Suno則承包了背景音樂創作,僅后期剪輯與配音環節需要人工介入。
另一部AI短劇《九尾狐男妖愛上我》憑借超現實視覺風格與荒誕劇情在社交平臺走紅。有觀眾評論稱,這類作品無需深究邏輯細節,"沉浸式體驗"能讓人自動忽略畫面中的不協調感。這種觀影心態的轉變,反映出AI內容正在創造新的審美維度。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講師奧黛·阿瓦迪亞指出,AI技術使影視制作成本顯著降低,創作周期大幅縮短。她認為這種技術不是威脅而是補充:"通過AI可以快速生成具有沖擊力的視覺素材,為創作者提供更多實驗空間。"她同時強調,影視從業者需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將AI轉化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
版權爭議成為AI影視發展繞不開的話題。由于訓練模型需要大量現有作品數據,且缺乏合理的補償機制,原創作者的權益保護面臨挑戰。AI生成內容本身也存在被復制的風險。對此陳坤強調,團隊作品中的角色設計均源于原創構思:"無論是神話生物還是人類形象,都經過藝術化再創作,不存在抄襲問題。"這場技術革命正在重塑影視行業的生態格局,其長遠影響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