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指甲蓋大小的螺絲釘,被密封在透明亞克力板中,靜靜陳列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的辦公室。這枚需要花費3美元從海外進口的零件,曾是二十年前中國激光產業被“卡脖子”的縮影。如今,這家源自華中科技大學的科技企業,正以自主創新改寫全球激光產業格局。
在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據全球七成的背后,華工科技以超過90%的國內市場占有率,為幾乎所有本土車企提供激光焊接設備。其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已累計服務4500萬輛下線汽車,不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更迫使國際同類產品價格下降超40%。但這家企業的雄心遠不止于此——其激光焊接設備以43秒完成整車的速度刷新世界紀錄,第五代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使中國躋身全球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激光技術作為現代制造業的“手術刀”,在華工科技手中展現出驚人能量。從0.01毫米的電路板微孔加工到30毫米厚的船舶鋼板切割,從新能源汽車的精密焊接到芯片制造的晶圓切割,這家企業的技術觸角已延伸至20余個行業。在高端晶圓切割領域,其國產設備精度與效率超越日德同行,成功進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核心供應鏈。
企業蛻變始于1999年馬新強執掌帥印之時。面對校辦企業轉型的陣痛,這位34歲的掌門人以市場化改革破局:推動股改并登陸深交所,成為中國激光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上市首年即完成對澳大利亞FARLEY和LASERLAB的跨國并購,同步啟動高性能激光切割機自主研發。2004年,中國首臺國產高性能激光切割機在此誕生,標志著技術自主化的重要突破。
真正的考驗出現在2015年。當新能源汽車激光焊接設備訂單臨近交付時,國外芯片供應商突然斷供。面對客戶每日數百萬的停產損失,馬新強拍板投入10億元建立核心器件研發中心。歷經五年攻關,高功率激光芯片實現92%良率,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一半,不僅滿足自用需求,更帶動國內200余家激光企業降低成本。這種“技術反哺”模式,使中國激光設備芯片成本整體下降30%。
在光通信領域,華工科技的突破更具戰略意義。其自主研發的100G光芯片歷經三年試錯終于量產,打破國外對AI服務器數據傳輸“卡口”的壟斷。2025年上半年,光模塊業務以124%的增速貢獻近半營收,推動公司市值突破千億大關。溫度傳感器領域同樣表現搶眼,全球70%的市場份額使其成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的隱形冠軍。
持續創新背后是驚人的研發投入。企業每年將不低于5%的營收用于研發,擁有2萬平方米的研發基地,在海外設立3個研發中心,并與母校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制定50余項國家科技計劃,斬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更制定出中國激光行業首個國際標準。這些技術積淀使其產品出口80余國,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不斷撕開市場缺口。
從被國外工程師嚴防死守技術參數,到如今制定國際標準;從3美元進口一顆螺絲釘,到光芯片量產反哺全球產業鏈——華工科技的蛻變印證著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軌跡。當被問及發展秘訣時,馬新強指著那枚被封存的螺絲釘說:“真正的超越,始于對技術封鎖說不的勇氣。”這種信念,正推動著中國激光產業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