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描繪的“納米機器人”場景,如今正逐步從想象走向現實。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研究所的一項突破性成果引發關注——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出3D微納機器人,為“微型醫生”進入人體治療疾病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款新型機器人形似微型夾子,整體尺寸僅約40微米,不足人類發絲直徑的一半。其核心功能部件是一對可靈活操作的“機械手”,能夠精準完成細胞抓取、顆粒釋放等復雜任務,在微觀尺度上展現出極高的操作精度。
制造工藝方面,科學家采用超快激光脈沖技術實現“納米級雕刻”。在極短時間內,激光以百萬億次/秒的頻率對材料進行加工,通過將能量集中于微米級區域,最終構建出結構精密的機械手組件。這種技術突破使得在微觀世界中制造復雜功能結構成為可能。
目前該設備仍處于實驗室優化階段,但已展現出顛覆傳統醫療方式的潛力。研究團隊設想,未來這類微型機器人可能實現無需開刀的癌細胞精準清除,或通過非侵入方式將藥物直接輸送至病灶部位。這意味著曾經僅存于科幻作品中的“體內納米醫生”概念,正在中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轉化為可實踐的技術方案。
這項成果不僅刷新了微納制造的技術邊界,更為醫療領域開辟了全新路徑。隨著功能完善和臨床驗證的推進,微型機器人有望在疾病診斷、靶向治療等方面帶來革命性突破,重新定義現代醫學的操作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