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科技近日再度成為科技界焦點,其最新推出的H2仿生人形機器人引發行業熱議。這款身高180厘米、體重70公斤的機器人,憑借更接近人類的外觀設計和顯著提升的運動能力,被官方賦予“天命覺醒”的定位。盡管具體技術參數尚未公開,但演示視頻顯示其能流暢完成舞蹈、武術等復雜動作,關節穩定性較前代產品實現質的飛躍。
作為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企業,宇樹科技已形成完整的產品矩陣。2023年8月發布的H1機型開創國內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先河,不僅在2025年央視春晚憑借《秧BOT》表演走紅,更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500米項目中包攬冠季軍。2024年5月推出的G1機型以132厘米身高、35公斤體重和9.9萬元起售價,成為全球銷量冠軍。今年7月面世的R1機型則以3.99萬元的顛覆性價格引發市場震動,目前雖未量產但已收獲訂單。
新發布的H2機型在硬件配置上實現重大突破,31個關節的分布較R1機型增加19%,其中肩部雙臂各6個、軀干3個、雙腿各7個,另配備2個功能未知的關節。這種設計使其運動形態更趨近人類,不僅能完成高難度動作表演,還可通過穿戴服飾參與模特走秀等場景應用。據內部人士透露,該機型在動態平衡算法和肌肉模擬技術方面取得關鍵進展。
行業數據印證著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態勢。2025年上半年國內公開中標項目超83個,合同總額近3.3億元,形成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優必選表現尤為突出,9月先獲2.5億元大單,10月又中標廣西1.26億元項目,其Walker S2機型將于年內交付。智元機器人則通過與均普智能、均勝電子的合作,在汽車零部件制造場景實現過億元商用落地,預計全年營收增速將超10倍。
小米集團的布局同樣引人注目。北京小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近期完成第三代人形機器人CyberOne的美術著作權登記,結合其在機器人產業鏈投資的近50家企業、超150億元資金,顯示出構建生態體系的野心。這種全鏈條投資策略,涵蓋從核心零部件到應用場景的各個環節。
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雙重挑戰下,中國企業展現出獨特優勢。銀輪股份構建的“1+4+N”產品體系頗具代表性,以整機系統理解為基礎,重點發展旋轉關節、線性關節、靈巧手關節及熱管理四大模組,配套N個零部件產品。這種集成化能力使其在新能源熱管理領域積累的經驗,得以向機器人賽道遷移。東方證券分析指出,該公司有望復制新能源領域的成功路徑,通過關節模組等產品提升市場價值。
輕量化技術成為行業競逐的焦點。特斯拉、優必選等頭部企業均將材料革新作為突破口,鋁合金、鎂合金及高性能工程塑料逐步替代傳統材料。旭升集團憑借20余年鋁合金輕量化技術積累,正加速向鎂合金產品轉型。這家成立于2003年的企業,在鞏固新能源汽車主業的同時,已將儲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納入戰略版圖,其“技術深耕+跨界突破”的雙輪驅動模式初見成效。
盡管前景廣闊,行業仍面臨多重考驗。情感交互、精細操作等核心技術有待突破,復雜環境適應能力存在局限,成本控制更是決定普及程度的關鍵因素。不過,中國企業在制造效率、供應鏈柔性及場景適配方面展現的系統性優勢,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從散熱模塊到輕量化材料,從關節驅動到整機集成,本土企業正通過持續創新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