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領域深耕近二十年后,劉青決定帶領團隊踏上新的征程。這位曾在上市公司擔任副總裁的職業經理人,選擇在2020年放棄高管職位,帶領核心團隊創立潤芯微科技。這個決定源于她對行業發展的深刻洞察——單純依賴手機操作系統已觸及發展天花板,而智能終端市場的變革正孕育著新的機遇。
創業初期,劉青就為公司設定了清晰的發展路徑:從專注軟件服務轉向提供軟硬一體化的智能解決方案。當時"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剛剛興起,她敏銳地捕捉到智能座艙將成為連接人、車、家的關鍵節點。基于二十年積累的操作系統開發經驗,團隊迅速將技術優勢從手機領域延伸至汽車電子,開發出兼具輕量化與強連接能力的智能座艙系統。
經過三年技術攻關,潤芯微推出的啟航操作系統實現了設備間的毫秒級數據同步。這套系統不僅打通了手機與車機的連接壁壘,更將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納入生態體系。當用戶每周三駕車前往球場時,系統會自動識別家中球拍是否遺漏,并通過座艙屏幕發出提醒。這種跨場景的智能協同,正是團隊攻克通信協議壁壘后的創新成果。
在市場競爭策略上,潤芯微采取了差異化定位。相較于傳統Tier1供應商聚焦高端市場,公司選擇從中低端車型切入,通過C100產品將智能互聯功能帶入5萬元價位車型。這款支持多種連接方式的座艙系統,讓普通消費者也能體驗"萬物互聯"的便利。同時,多端協同能力成為開拓主機廠市場的利器,上汽、廣汽等車企正是看中其能實現車機與家庭智能設備的無縫連接。
技術架構的創新是潤芯微的核心競爭力。底層"芯片底板"技術通過與主流廠商合作,實現了硬件資源的高效調度;中間層的啟航操作系統作為神經中樞,支撐著跨設備協同;上層開放的開發者平臺已聚集5000余名開發者,孵化出近萬個智能應用。這種三層架構設計,使系統既能適配不同算力的設備,又能滿足車企快速迭代的需求。
在機器人領域,潤芯微的高精度控制器已應用于工業和服務機器人場景。與頭部企業的合作不僅拓展了業務邊界,更驗證了技術平臺的適配能力。目前公司形成四大業務板塊:智能汽車板塊已獲百萬臺量產訂單;智能終端板塊保持20%-30%的年增長;機器人和智能家居板塊則構成新的增長極。
從純軟件公司向軟硬一體化的轉型充滿挑戰。劉青帶領2000人團隊,建立了以技術專家為核心的"星型架構",打破傳統層級觀念。扁平化管理促進創意流動,獨特的激勵機制允許技術團隊自主選擇項目,優秀方案可獲得內部孵化機會。這種組織創新,使公司在技術迭代中保持互聯網企業的敏捷性,在平臺建設上又具備基礎研究的耐心。
在產品開發上,潤芯微采用雙周迭代的敏捷模式;在技術積累方面,持續投入底層研究。市場拓展方面,公司在鞏固國內頭部客戶合作的同時,已在歐洲、北美等地設立辦事處。劉青用"種樹"比喻創業哲學:既要快速試錯尋找適合的土壤,又要耐心培育等待成長。這種理念也體現在她的個人生活中——今年已完成1000公里長跑,將馬拉松的耐力融入企業管理。
對于企業發展節奏,劉青有著獨特的思考。她不設定3-5年的中長期目標,而是專注做好每個年度規劃。"先把今年過好、明年過好,保持業務增長和團隊穩定,這對企業來說才是當務之急。"這種務實態度,或許正是潤芯微能在智能終端浪潮中快速崛起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