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行業巨頭正加速涌入智能汽車賽道,一場圍繞“車輪經濟”的生態競爭悄然打響。從整車制造到技術賦能,從銷售渠道到自動駕駛,不同企業根據自身優勢選擇差異化路徑,共同重塑中國汽車產業格局。

10月中旬,京東集團宣布與廣汽集團、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定制化車型“國民好車”,并計劃在“雙11”期間啟動獨家銷售。這一動作引發市場對京東造車的猜測,但實際運作模式顯示,京東更傾向于發揮供應鏈優勢——廣汽負責整車生產,寧德時代提供電池技術,京東則聚焦用戶需求分析與銷售渠道建設,形成“制造+技術+服務”的三方協作模式。
當前互聯網企業布局汽車產業呈現三大路徑:以小米為代表的“全鏈條造車”,通過自建工廠和品牌直接切入整車制造;以華為為代表的“技術賦能派”,通過智能座艙、電機系統等解決方案與車企深度合作;以及以阿里為代表的“算法支持派”,為寶馬、奔馳等品牌提供車載大模型與算力支持。京東此次合作則開創了第四種模式——整合制造、技術、服務資源,打造閉環生態。
京東的汽車業務布局可追溯至2015年。當年劉強東個人投資蔚來汽車,2018年上線整車交易平臺,2021年成立汽車事業部,2022年將“京東會”升級為“京東養車”,2023年養車門店突破3000家。此次推出定制車型,被視為十年積累后的戰略延伸。業內人士指出,京東擁有10億級用戶購物數據,這些數據可轉化為車型設計、功能配置的決策依據,形成獨特的“數據造車”能力。
在生態競爭層面,智能汽車正從交通工具演變為“移動數據終端”。小米依托手機生態構建車機互聯,華為通過技術輸出擴大朋友圈,京東則試圖將電商供應鏈能力延伸至汽車全生命周期服務。目前京東已形成覆蓋購車咨詢、配件銷售、維修保養、二手車置換的完整鏈條,擁有近3000家自營養車門店及超4萬家合作網點。
自動駕駛領域成為新的競爭焦點。今年5月,京東注冊“Joyrobotaxi”商標,布局Robotaxi共享出行;7月發布L4級自動駕駛輕卡,具備24立方米載貨空間和400公里續航能力。截至目前,京東在物流技術領域已獲得超5000項專利,其中3000項涉及自動駕駛技術,形成“商用車自動駕駛+乘用車服務生態”的雙重布局。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電商行業正面臨增長瓶頸,3C品類增速放緩,日用百貨遭遇價格戰,用戶注意力向短視頻平臺遷移。智能汽車作為繼手機之后的“超級入口”,承載著流量獲取與生態閉環的戰略價值。京東模式與華為類似,均通過輸出數據系統和銷售渠道參與競爭,避免直接涉足重資產的整車制造環節。
這種合作模式也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品牌責任風險,盡管京東明確劃分合作邊界,但消費者仍將產品與京東品牌直接關聯,任何質量或安全問題都可能影響品牌聲譽。其次是商業模式可持續性,汽車產業投入周期長、回報慢,與互聯網企業慣常的“輕資產”模式存在沖突。最后是技術競爭壓力,華為、特斯拉等企業已在智能駕駛領域建立數據壁壘,后來者需突破技術護城河。
曹磊強調,汽車產業競爭正從制造端向用戶體驗端延伸,互聯網企業需解決自身業務痛點,而非單純追求技術參數。當汽車成為“第三生活空間”,掌握這一入口的企業將主導未來十年科技產業發展方向。這場“車輪大戰”的最終勝負,或將取決于誰能構建更完整的生態服務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