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正迎來一波發射高潮,國產商業火箭“批量上天”的趨勢愈發明顯。近日,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八運載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成功發射,采用“一箭3星”模式,將中科衛星03星和04星等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僅今年8月,國內就完成了9次商業發射任務,全年民商火箭計劃排期至少達20次,商業航天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競爭也在加劇。SpaceX星艦V2近期完成第11次飛行試驗,標志著國際商業航天在可重復使用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這一進展不僅推動了技術進步,也為全球產業競爭設立了新的標桿。然而,在熱鬧的發射場面背后,國內商業航天仍面臨多重現實瓶頸,亟需從技術、產業鏈和生態構建等多個維度進行突破。
技術層面,可重復使用技術的商業化閉環尚未形成。盡管國內箭元科技“元行者一號”實現了海上軟著陸回收,深藍航天完成了百噸級發動機試車,但與SpaceX成熟的“回收-復用-迭代”模式相比,仍存在本質差距。目前,國內多數企業仍處于單次技術驗證階段,火箭復用次數、回收成功率和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實戰檢驗。相比之下,SpaceX星艦通過11次試飛已實現助推器精準著陸和在軌載荷釋放,技術成熟度的差距直接導致國內主力商業火箭運力難以滿足低軌星座規模化組網需求。
運力供給的短缺是制約行業規模化發展的核心問題。根據公開數據,美國SpaceX星艦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50噸,而中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僅為25噸,中美火箭運力差距約四至六倍。盡管中國正在積極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技術,如預計2035年前完成研制的長征九號,其低軌道最大運載能力可達150噸,但當前運力不足的問題仍需解決。業內專家指出,成本問題更多是運力不足的衍生結果,而非制約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發射成本方面,國內商業火箭報價存在明顯差異。中科宇航固體火箭的發射報價約為每公斤6萬至7萬元,而未來力箭二號液體火箭憑借可重復使用技術,發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2萬多元,接近國際主流水平。相比之下,美國SpaceX獵鷹9號火箭全復用狀態下發射成本約1.4萬至1.8萬人民幣/公斤,而國內主流商業發射報價集中在每公斤5萬至10萬元,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軌道發射費用仍可達每公斤15萬元。這意味著,一顆500公斤級衛星的發射費用最高可能達到7500萬元,甚至超過其制造成本,成為制約衛星規模化部署的重要因素。
可重復使用火箭成為破局關鍵。火箭成本的“大頭”是發動機和箭體,一級箭體的成本占70%以上。如果能夠實現火箭回收和重復使用,便可以均攤每次發射的成本,從而顯著降低發射費用。目前,國內多家企業已布局可回收復用火箭的研制。藍箭航天朱雀三號計劃于今年四季度完成首次飛行與回收,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三號重復使用運載火箭也預計在未來一年左右實施入軌和回收驗證。航天科技集團、星河動力、中科宇航等企業也在推進相關技術驗證。
液體可回收火箭是當前的核心發展方向。其優點在于比沖高、推力可調,便于實時軌跡與推力優化,落點精度高。發動機、機體等“高價值部件”集中在一級,回收后經濟收益最大。復用次數多(Falcon 9 Block-5設計10-100次),能把每公斤LEO成本壓到1000-2500美元,比傳統一次性火箭降70-90%。相比之下,固體火箭和混合火箭的復用效益較低,市場關注度不高。
批產能力也成為解決運力不足的關鍵途徑。目前,國內多家民營火箭公司正在加快批產能力建設。力箭二號超級工廠可達年產20發中大型液體火箭的能力,星際榮耀落地生產基地后已規劃雙曲線三號年產20發的能力,天兵科技也通過“三大中心五大平臺”布局,構建起天龍三號年產30發的制造體系。實現從“單次試驗”到真正的可“批量交付”能力躍遷,或才是決定企業能否抓住行業機遇的核心競爭力。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不僅依賴運載火箭的突破,還需要衛星、發射場等基礎能力的全面升級。在此基礎上,應形成高性價比、高頻次發射、風險共擔的航天運輸服務體系,構建起與行業整體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商業航天生態的成熟與壯大。盡管當前面臨多重挑戰,但國內商業航天正處在產業鏈全面爆發前必須經歷的關鍵階段,未來有望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實現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