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歐洲天文學界,一座矗立于愛爾蘭比爾爾家族莊園的巨型望遠鏡引發了科學革命。這座被當地人稱為“利維坦”的龐然大物,由威廉·帕森思伯爵歷時三年打造,其18米高的金屬框架與1.82米口徑的青銅鏡面,在工業革命初期堪稱工程奇跡。這座重達4噸的鏡面于1842年春完成鑄造,經過精密拋光后,于1845年2月正式投入觀測。
這座望遠鏡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通過“利維坦”的鏡筒,帕森思首次觀測到星系中密集的恒星群落,這些在早期望遠鏡中僅呈現為模糊光斑的天體,被證實是由數千顆恒星組成的星團。更令人震驚的是1845年對M51星系的觀測——帕森思用粉筆在木板上繪制的螺旋結構速寫,與現代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驚人相似。這種波浪狀形態的星系后來被命名為“漩渦星系”,其發現比傳統認知提前了近一個世紀。
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星云是氣體云,而“利維坦”的觀測結果直接推翻了這一理論。帕森思的發現揭示了星系作為獨立恒星系統的本質,為后續的宇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這幅繪制于1845年的星系圖,如今作為倫敦科學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記錄著人類首次窺見星系真實結構的瞬間。漩渦星系位于獵犬座方向,距離地球約2400萬至2800萬光年,其螺旋結構在帕森思的筆下已初現端倪。
這項劃時代的發明在19世紀中葉獨領風騷,直至1917年仍是全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其毀滅——1914年設備被拆解,金屬部件大多熔毀重鑄為軍用物資,僅有一塊鏡面幸存于倫敦科學博物館。1997年,愛爾蘭比爾鎮在原址附近復原了望遠鏡的金屬框架,但因原始設計圖遺失,復制品未能還原核心光學系統。
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傳播史中,這臺望遠鏡同樣留下獨特印記。倫敦工人教育聯盟曾制作系列科普掛畫,其中編號109的棉質墻掛詳細描繪了“利維坦”的結構原理。這幅印有特拉法加廣場聯盟印章的作品,售價1先令6便士至2先令不等,通過巡回講座向工人階級普及天文學知識。國家海事博物館收藏的九幅同類掛畫中,伯爾城堡望遠鏡的圖像成為那個時代科學啟蒙的象征。
對比2019年“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的漩渦星系照片,帕森思174年前的手繪速寫展現出驚人的準確性。這種跨越世紀的觀測傳承,不僅見證了光學技術的進步,更印證了早期科學家通過簡陋設備探索未知的勇氣。如今,當游客在比爾爾城堡凝視復原的金屬框架時,仍能感受到那個工業與科學交織的黃金時代所迸發的智慧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