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游客前往福建武夷山時,一場名為《印象大紅袍》的山水實景演出幾乎成為必看項目。這場以茶文化為核心的大型戶外演出,自2010年首演以來,已累計演出超6700場次,吸引觀眾逾940萬人次。其背后的運營公司——印象大紅袍股份有限公司,正憑借這一IP每年實現超億元票房收入,凈利潤達數千萬元。然而,這家依賴單一實景演出的企業,如今正面臨商業價值天花板的挑戰。
中國文旅演出市場的迭代軌跡清晰可見。上世紀末,張家界、峨眉山、黃山旅游等企業依托景區資源上市,業務涵蓋索道、酒店等,收入受天氣影響顯著;進入21世紀,華僑城、大連圣亞等企業通過市場化樂園項目立足,運營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而當前,以IP為核心的第三代文旅企業正在崛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2024年票房收入計算,《印象大紅袍》在中國旅游山水實景演出中排名第三,在中國所有文化旅游演出中排名第十。
盡管《印象大紅袍》已證明其商業價值,但單一IP的局限性日益凸顯。該演出劇場僅設2099個座位,其中普通座位1521個、VIP座位578個,票價從238元至668元不等。受制于座位數量和旅游淡旺季影響,每年可演出場次有限。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演出場次分別為355場、567場、518場和214場,對應收入5760萬元、1.36億元、1.30億元和4910萬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8.48%至5588.4萬元,但凈利潤同比下降46.57%至677.5萬元。
為突破瓶頸,印象大紅袍公司采取了兩條路徑:一是推出新IP,二是拓展衍生業務。2024年,公司投資3200萬元打造新實景演出《月印武夷》,圍繞朱子文化展開,并采用室內劇場設計以降低天氣影響。該項目于今年5月首演,上半年實現收入236.7萬元。然而,中國文旅演出市場競爭激烈,2024年項目總數達450個,其中僅16個年票房超億元。《月印武夷》能否復制《印象大紅袍》的成功,仍有待觀察。
在衍生業務方面,公司以《印象大紅袍》為核心,構建了涵蓋武夷茶博園4A景區、印象建州美食街區、武夷茶研習社、印象市集等業態的文旅小鎮,并開設了擁有50間客房的茶湯酒店。但運營挑戰隨之而來:印象市集因主要運營商終止合作,自2025年5月31日起暫停運營;茶湯酒店長期入住率偏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別為10.2%、22.6%、21.8%和24.8%,導致酒店業務持續負毛利,拖累整體盈利。
目前,印象大紅袍公司正沖擊港股主板上市,其招股書揭示了第三代文旅企業的核心命題:如何通過新項目激活實景演出板塊?如何利用衍生業務延長消費鏈條、最大化IP價值?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發展,更將驗證以IP為核心的文旅運作模式能否獲得市場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