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鋼鐵產業互聯網領域的領軍企業,找鋼集團(6676.HK)自通過De-SPAC模式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以來,股價表現持續低迷,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截至10月15日收盤,公司市值僅25.81億港元,與國外同類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鋼鐵平臺Reliance Steel&Aluminum市值超150億美元,印度最大鋼鐵電商平臺Of Business擬IPO估值達60億至90億美元,而找鋼集團2024年鋼鐵交易量已達5000萬噸,規模遠超前述兩家企業,市值卻不足其零頭。
針對股價低迷現象,找鋼集團管理層從多維度作出解釋。董事會秘書孟龍指出,公司上市前累計融資超20億元,早期股東持股成本較低。近期股價下滑主要源于老股東減持帶來的短期流動性沖擊,而非基本面惡化。他特別提到,公司上市采用De-SPAC模式,前6個月老股東最多僅能出售12%股份,9月8日全面解禁后,港股市場慣例性出現短期拋售,進一步加劇了股價波動。但孟龍強調,此類減持規模有限,大部分股東認為股價被低估,不愿出售,隨著減持壓力消化,股價有望逐步修復。
董事長王東則從行業認知角度分析稱,鋼鐵B2B賽道因行業屬性特殊,尚未被資本市場充分理解。他表示:“大家對鋼鐵很熟悉,但對鋼鐵的線上交易、供應鏈服務很陌生,只有等找鋼規模化盈利出來,市場才能真正意識到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玩法。”據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5億港元虧損主要源于優先股損益、高管期權費用及前期投資人優先權益等非經營性支出,調整后經營性虧損僅5000萬元左右。王東透露,公司當前處于盈虧平衡拐點,業務團隊和經營數據均優于上市前。
盡管股價承壓,找鋼集團業務基本面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在鋼鐵交易領域,平臺累計注冊供應商超1.6萬家,注冊客戶超18.9萬家,覆蓋SKU超65萬種。今年上半年鋼鐵交易額達638億元,交易噸量超1910萬噸。第二季度平臺鋼鐵交易量較去年第四季度提升15.2%,環比第一季度提升54.8%,交易業務呈現逐步走強趨勢。同時,中小企業交易服務單噸服務傭金上半年同比增幅達27.5%,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國際業務成為找鋼集團未來增長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際業務交易量營業收入3.39億元,同比增幅38.9%,交易噸量同比增幅58.0%,毛利同比增幅90.5%。公司年初提出“三年內海外再造一個找鋼網”的口號,依托香港上市優勢,積極布局中東、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服務覆蓋阿聯酋、沙特阿拉伯、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全球客戶超過3000家,包括中建、中鐵、中交等央企和大型地方國企。
孟龍透露,雖然海外業務在交易噸量上不及國內,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鋼材需求量約1.4億噸,僅占中國產量的不到15%,在公司利潤貢獻上卻逐年提升。去年國際業務毛利占整個公司毛利的比例不到10%,今年中期已提升至15%以上。王東認為,中國基建和制造業企業出海帶來長達5至8年的紅利期,找鋼集團通過填補當地供應鏈服務空白,實現了量利齊升。目前,公司已在迪拜工業城落戶海外首個加工廠,預計年底投產,并大力推進國際團隊本土化配置,輸出中國管理模式和企業文化。
在技術創新方面,找鋼集團持續加大AI技術投入。王東表示,公司AI應用已從服務自身拓展至商品化銷售。今年上半年,AI跨品類交易收入達1.1億元,AI產品單獨銷售新簽合同32.3萬元,形成超200萬元的數據資產。他透露,下一步計劃將AI技術銷售給行業內其他大型企業,進一步拓展盈利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