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經濟面臨人口老齡化、創新放緩等多重挑戰,但汽車制造等核心產業仍展現出強勁的全球競爭力。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電裝(Denso)的崛起與轉型,成為觀察日本制造業韌性的重要樣本。
電裝的前身可追溯至豐田汽車內部的一個零部件部門,1949年獨立成為公司,豐田至今仍持有其約25%的股份。經過數十年發展,這家總部位于日本愛知縣的企業已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近200家關聯公司,業務覆蓋汽車空調、散熱器、電機及電子控制系統等領域。2025財年,電裝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7.6%,并在《美國汽車新聞》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中以479億美元的營收躍居第二,超越中國寧德時代(352.49億美元,排名第五)。
面對電動汽車的沖擊,電裝正通過技術合作與供應鏈整合加速轉型。2025年5月,公司與半導體制造商羅姆達成協議,共同開發針對電動汽車、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及自動駕駛的模擬芯片。這一合作不僅深化了雙方長期以來的芯片采購關系,更將業務擴展至聯合制造領域。此前,電裝已通過投資5億美元收購碳化硅晶圓生產商Coherent 12.5%的股份,并參股臺積電日本熊本工廠子公司JASM,布局車規級芯片市場。
在電驅動技術領域,電裝與BluE Nexus、愛信聯合研發的eAxle電驅動橋已應用于五十鈴首款純電動皮卡D-MAX EV。公司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占據全球4%的市場份額,顯示出其在跨領域技術創新上的實力。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是電裝國際化戰略的關鍵一環。自1994年在煙臺成立首家合資企業以來,電裝已在中國設立30余家生產、銷售及軟件開發公司。其Asmo品牌車用直流有刷電機占據全球36%的市場份額,與德昌電機、尼得科等企業共同控制全球43%的市場。這類電機廣泛應用于汽車傳動系統(如變速器執行機構、怠速控制電機)、底盤系統(制動助力電機、轉向助力電機)及熱管理系統(冷卻風扇電機、水泵電機),對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極高。
電裝在中國的合作網絡不僅限于豐田系。除一汽豐田、廣汽豐田外,公司還與本田、日產、大眾等國際品牌,以及東風、長安、廣汽、吉利等中國自主品牌建立合作,并在自動駕駛領域與地平線等科技企業展開協同。通過本地化生產與研發,電裝深度融入中國汽車產業鏈,形成覆蓋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多元化布局。
從豐田內部部門到全球零部件巨頭,電裝的成長軌跡折射出日本制造業的轉型邏輯:通過技術深耕與供應鏈整合,在傳統優勢領域鞏固地位,同時在新興賽道搶占先機。盡管面臨新能源革命的挑戰,日本汽車產業仍以電裝等企業為代表,展現出持續創新的能力。這一現實提醒外界,日本經濟的競爭力遠未衰退,其技術積累與產業網絡仍構成全球市場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