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旗下千里科技正以“華為模式”為藍本,加速構建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這家由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的企業,通過吸納華為系核心人才、整合集團資源,試圖在智能汽車賽道上復制“下一個引望”的成長路徑。

原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核心成員王軍的加盟,被視為千里科技技術轉型的關鍵節點。與行業常見的零散挖角不同,吉利同步引入了華為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陳奇、車BU首席運營官姜軍等高層。陳奇主導的華為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研發經驗,姜軍在高精地圖與云業務領域的積累,為千里科技搭建了從感知到決策的全棧技術框架。目前,陳奇擔任千里智駕聯席CEO,姜軍則負責智能座艙業務,形成“智駕+智艙”的雙核驅動。
技術路線圖上,千里科技明確提出“一橫一縱”戰略:橫向整合感知、規控、執行模塊為端到端大模型方案,縱向將傳感器、控制器等產品封裝為標準化系統。這一模式與華為提供的智駕選裝包高度相似,但千里科技強調其開放屬性——通過吉利星睿智算中心23.5EFLOPS的算力支持,以及芯擎科技、億咖通等子公司構建的垂直供應鏈,試圖打造更靈活的解決方案。
吉利集團的全產業鏈資源成為千里科技的最大底氣。在L2級市場,吉利旗下20余個乘用車品牌未來將全部采用千里科技的智駕方案,2024年全球新能源銷量達148.8萬輛的規模,為數據反哺模型訓練提供了天然土壤。L4級Robotaxi領域,曹操出行平臺已明確作為商業化載體,李書福公開表示將推動其成為主要運營平臺。這種“車端+出行端”的雙重落地場景,被視為突破華為技術壁壘的關鍵。

“后發優勢”是千里科技反復強調的關鍵詞。CEO印奇在發布會上提出“統一AI大腦”概念,計劃通過跨終端、跨場景的大模型,實現智駕、智艙、Robotaxi三大場景的快速落地。按照規劃,2024年底將發布L3級方案,2025年下半年推出L4級Robotaxi解決方案,座艙產品則進入量產階段。這種激進的時間表背后,是吉利體系內海量實車數據的支撐——僅星睿智算中心就積累了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真實路況數據。
但挑戰同樣顯著。盡管吉利在智能化領域投入多年,通過億咖通、經緯恒潤等企業探索了多種技術路徑,高階智駕仍被視為短板。此前億咖通對標華為車BU的嘗試未能成功,其團隊最終并入千里科技,凸顯了吉利內部資源整合的迫切性。對于千里科技而言,如何在2025年智駕技術普及元年交出兼具效率與質量的方案,將直接決定其能否擺脫“PPT造車”的質疑。
印奇的AI背景為技術路線注入了差異化基因。這位畢業于清華姚班、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博士的創業者,曾創立“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積累深厚。他提出的“超級智能助手”概念,試圖將汽車場景延伸至智能物流、家庭等領域,構建更通用的AI生態。這種跨場景戰略與華為的“汽車智能化”定位形成區隔,但能否落地仍需驗證。
吉利與千里科技的野心不止于成為智駕供應商。參考浩思動力從吉利動力總成業務拆分、獨立服務雷諾等第三方的案例,千里科技被賦予了“賦能全行業”的使命。淦家閱明確表示,只要市場有需求,千里科技將開放技術能力。這種模式若能成功,意味著吉利不僅解決了自身智能化短板,更可能培育出第二個具有行業話語權的智駕巨頭。
當前,千里科技正站在關鍵節點:前端有華為系團隊的技術輸入,中端有吉利全產業鏈的資源支持,后端有印奇領銜的AI戰略。但高階智駕產品的PPT階段屬性、競爭對手的時間壓力,以及吉利過往智能化嘗試的教訓,都提醒著這家新興企業——通往“千里”的征程,仍需從“足下”的每一步扎實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