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媒體“晚點 LatePost”發布了對阿里巴巴千問項目核心成員的深度訪談,圍繞千問App的推出背景、技術路線及產品定位展開討論。這款面向C端用戶的AI應用,被視為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戰略布局,其研發邏輯與市場策略引發行業關注。
針對“為何在DeepSeek發布近一年后推出千問”的疑問,項目團隊解釋稱,構建強大的C端入口是互聯網巨頭的共同戰略方向,但各家路徑存在差異。阿里巴巴選擇從云計算與基礎模型切入,優先夯實技術底座,再逐步延伸至終端應用。這種“先底層后應用”的路線,既符合其技術積累特點,也與集團業務生態形成協同效應。
團隊透露,當前推出千問的時機已成熟,主要基于兩大判斷:其一,最新發布的Qwen3-Max模型在性能指標上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具備支撐復雜應用場景的能力;其二,AI代理(Agent)生態趨于完善,不僅第三方開發者生態活躍,阿里巴巴內部業務系統的數據互通與權限管理也取得突破,為模型落地創造了條件。據內部人士透露,僅數據治理與授權體系搭建就耗時數月,涉及數十個業務部門的協作。
在產品定位上,千問明確區分于國際競品ChatGPT。項目負責人強調,千問將堅持“普惠化”路線,所有核心功能向用戶免費開放,短期內不考慮商業化變現。這種策略背后,是阿里巴巴對本土互聯網生態的深刻認知——中國互聯網市場存在顯著的“數據孤島”現象,各家企業均將核心數據視為競爭壁壘。千問試圖通過深度整合阿里生態內的代理服務,構建差異化優勢,例如無縫銜接電商、物流、文娛等場景的AI工具。
據訪談披露,千問的開發團隊正加速功能迭代,一方面對標ChatGPT的現有能力實現快速補齊,另一方面計劃推出一系列獨家功能,重點依托阿里巴巴的商業基礎設施。例如,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直接調用菜鳥網絡的物流查詢、優酷的視頻生成、釘釘的智能辦公等場景化服務。這種“生態內循環”模式,能否打破國內互聯網的封閉格局,將成為千問面臨的關鍵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