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域的新一輪競賽正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上悄然展開。作為全球互聯網巨頭之一,meta將這一領域提升至與增強現實技術同等的戰略高度,宣布將在未來數年內投入數十億美元,旨在打造一個可對外授權的通用軟件平臺,試圖成為機器人產業的“安卓系統”。這一戰略選擇既展現了其技術野心,也透露出對行業未來的深度布局。
meta的決策并非孤立。當前,全球科技企業正加速布局這一賽道。谷歌憑借“機器人界安卓系統”戰略,通過DeepMind發布的模型實現了視覺信息與運動指令的轉化,不僅能推理物理世界,還可調用數字工具制定任務計劃。相比之下,meta的機器人平臺仍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差距明顯。而特斯拉則采取視覺數據驅動路線,將Optimus與自動駕駛業務深度綁定,試圖通過算法、數據與算力的閉環形成競爭優勢。然而,2025年9月Optimus核心團隊成員的離職,為其技術整合蒙上了一層陰影。
開源陣營的崛起為行業增添了新的變量。OpenMind推出的OM1Beta系統作為全球首個“AI原生”開源平臺,支持多款機器人平臺,并可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其“免費+協作”模式吸引了大量開發者。這對meta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若選擇閉源,生態擴張速度將受限;若轉向開源,前期巨額研發投入可能難以直接轉化為收益。與此同時,工業領域的西門子、羅克韋爾自動化等企業憑借對高端制造場景的深刻理解,已占據定制化OS市場的主導地位,其系統通過TüV安全認證等合規優勢,成為汽車、電子等行業的首選。
meta的差異化戰略在于聚焦軟件而非硬件。公司計劃通過授權模式,讓符合技術規范的機器人本體搭載其操作系統,從而快速擴大生態并掌握行業標準制定權。這一思路與谷歌在智能手機領域的開放策略類似,但實施難度更高。人形機器人的硬件異構性遠超智能手機,從工業機械臂到家用服務機器人,適配不同硬件的復雜度呈指數級增長。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硬件供應鏈中占據63%的份額,meta需解決制造端的地域化協作問題,這進一步增加了平臺推廣的難度。
開發者生態的構建是另一大考驗。安卓的成功得益于谷歌搜索、應用商店等既有生態資源,而機器人領域需要更專業的工具鏈。meta需從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補貼開發者,并打造涵蓋仿真測試、安全認證、數據管理的全周期工具鏈。商業模式方面,安卓通過應用分發和廣告實現盈利,但機器人軟件的變現路徑尚不明確。工業場景偏好定制化解決方案,消費級市場用戶付費習慣尚未形成,meta在授權模式的選擇上陷入兩難:免費策略可能導致前期投入難以回籠,收費策略則可能驅使硬件廠商轉向其他平臺。
應用場景的分散性進一步加劇了挑戰。與智能手機以通訊、娛樂為核心功能不同,人形機器人需覆蓋工業、家庭等多元場景,各場景需求差異顯著,開發者難以聚焦。這種分散性導致“現象級應用”難以涌現,而產業爆發周期可能長達5-10年。對于已連續四年虧損超680億美元的meta而言,持續投入與回報周期的矛盾可能影響投資者信心。
盡管挑戰重重,meta的入局仍為行業注入了新活力。其戰略選擇反映了科技企業對下一代智能終端生態的深刻思考:通過軟件平臺定義行業標準,規避硬件制造的重資產風險,同時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和平臺運營方面的積累實現差異化競爭。無論最終能否成為“機器人安卓”,這一嘗試都將推動技術迭代與生態完善,加速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的進程。在這場關于“下一個計算平臺”的競賽中,meta的每一步探索都可能為行業開辟新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