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在近期一場公開演講中宣布,小米將啟動一項為期十年的自研手機SoC(系統級芯片)計劃,預計投入資金不低于500億元。與此同時,小米首款自研旗艦芯片“玄戒O1”的發布引發科技界廣泛關注。然而,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冷淡,發布會次日小米股價下跌近10%,市場對這一戰略的疑慮逐漸顯現。
手機SoC市場的競爭格局異常嚴峻。高通、聯發科和蘋果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華為海思則通過“麒麟”芯片構建了深厚的技術壁壘。新入局者需突破設計、流片、封測等全鏈條技術難題,同時面對巨頭積累的專利墻和生態聯盟。例如,小米“玄戒O1”采用ARM架構和外掛基帶方案,雖被視為穩妥選擇,但也暴露了從頭構建自主架構的困難。
芯片研發的規模經濟壓力不容忽視。據雷軍透露,研發一顆3nm芯片的代際成本約10億美元,若裝機量僅100萬臺,單顆研發攤銷將高達1000美元,遠超高端旗艦手機的硬件成本。這意味著小米需實現旗艦機型銷量超越千萬臺才能盈利。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1330萬臺,若僅依賴定價5000元以上的高端機型,達成這一目標難度極大。
芯片行業的迭代節奏進一步加劇了投入壓力。行業“一年一迭代”的特性要求持續巨額投入,而非一次性投入。小米過去四年已在芯片領域投入135億元,團隊規模超2500人。此前OPPO旗下哲庫的關停案例表明,即便擁有雄厚財力,在漫長的回報周期面前,戰略決心也可能被動搖。
與手機芯片的“紅海”競爭形成對比的是,智能汽車芯片市場正呈現“藍海”特征。這一領域與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高度契合,市場對其戰略協同性和商業前景普遍看好。智能電動汽車作為連接個人設備與智能家居的核心樞紐,自研汽車芯片(如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芯片)可擺脫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實現軟硬件一體化優化。
汽車電子芯片市場正處于爆發前夜。據QYResearch統計,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60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10%。中國作為最大汽車市場,2023年汽車電子芯片需求已達約820.8億元,驅動因素包括L2+自動駕駛普及和智能座艙升級。這一市場尚未形成固化格局,為新玩家提供了切入窗口。
相較于手機芯片,汽車芯片的商業模型更為健康。汽車銷量單位雖為“百萬級”,但芯片BOM成本占比低,性能提升帶來的溢價能力高。一款優秀自研芯片可顯著提升車輛性能,支撐更高定價和品牌溢價,無需追求“千萬級”出貨量即可實現盈虧平衡。2024年小米SU7交付量超13萬輛,隨著YU7等新品推出,自有車型平臺將為自研芯片提供穩定出貨基礎。
小米面臨“雙線作戰”的資源分配挑戰。若同時推進手機SoC和汽車芯片研發,需在兩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領域投入巨額資源。小米未來五年規劃投入2000億元,但分攤至兩個領域仍顯緊張。市場更期待小米將戰略重心和頂級研發資源投向汽車芯片領域,這一領域與其未來增長引擎直接相關,且市場格局尚未定型。
小米的投資版圖已暗示其潛在重心。過去八年,小米在半導體領域完成超110次投資,布局覆蓋電源管理、第三代半導體(如碳化硅)、汽車MCU等領域。這些投資為智能汽車和AIoT業務構建了供應鏈生態。自研汽車芯片將成為打通技術生態、完成閉環的關鍵拼圖。
小米的盈利預期為其戰略選擇提供了底氣。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重新奪回中國市場出貨量冠軍寶座。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持續提供穩定現金流,汽車業務已駛入快車道,雷軍表示將在2025年第三、四季度實現盈利。盈利后的汽車業務將成為內部“造血”源泉,為“雙線作戰”提供更充足資源。
對小米而言,自研手機SoC是彰顯技術雄心的攀登,但從商業本質出發,更理性的路徑是以手機SoC研發錘煉技術能力,同時將戰略重心和資源優先分配給汽車芯片。未來的小米,可能更是一家智能出行和智能生活公司,其“芯”跳理應為核心業務而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