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近日發布《人工智能行業專題(13):OpenAI的軟硬件生態布局與進展》報告,從硬件算力、軟件生態、用戶商業化及模型性能四大維度,深度解析OpenAI的發展路徑與戰略布局,為行業提供關鍵參考。
在硬件與算力領域,OpenAI以“星際之門”項目為核心,聯合軟銀、Oracle等企業,計劃在四年內投入5000億美元,建設總規模達10GW的AI基礎設施,其中首期1000億美元已落地實施。硬件合作方面,OpenAI與頭部廠商深度綁定:英偉達投資1000億美元,鎖定未來10GW芯片供應;AMD以1.6億股認股權證(行權價0.01美元)換取OpenAI 6GW GPU部署權;同時與博通達成100億美元的3nm ASIC芯片訂單,預計2026年量產。算力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訓練端大模型計算量每代提升10倍,GPT-5需35萬張H100顯卡,訓練成本超5億美元;推理端ChatGPT的Tokens消耗量預計在2025年達6425萬億,同比增長16倍。財務數據顯示,OpenAI 2025年營收預計130億美元(2024年為37億美元),2030年目標2000億美元,但2029年前累計現金消耗或達1150億美元,需通過股權合作降低成本。
軟件生態層面,ChatGPT正從“工具型應用”向“Agent平臺”轉型,2025年9月推出三大核心功能:Pulse(個人助理,主動推送個性化簡報)、即時結賬(聯合Etsy/Shopify,支持美國用戶對話購物)、Sora App(AI原生內容社交平臺,支持用戶形象插入生成場景)。轉型依托十億級用戶交互數據,實現技術、體驗與變現的全面升級:多模態能力顯著提升,服務模式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服務,變現方式從訂閱制擴展至“訂閱+交易傭金”(每筆0.5%-1.2%)。此舉旨在搶占谷歌(信息獲取)、亞馬遜(電商)、meta(社交媒體)的核心場景。
用戶與商業化表現亮眼,2025年7月ChatGPT周活躍用戶(WAU)超7億(覆蓋全球10%成年人),月活躍用戶(MAU)近10億,付費版(Plus)留存率超80%,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近20分鐘,日均消息發送量超25億條(同比增長5倍)。用戶行為分析顯示,非工作場景占比73%,核心用途為“輔助決策”(49%)與“執行任務”(40%),適配知識密集型工作場景。用戶分布跨越不同人群,低收入國家增長顯著,不同教育背景和職業群體均能適配。商業化模式多元,2025年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120億美元,以“C端訂閱(占70%)+B端API(占30%)”為主,同時探索廣告分成模式,估值在2025年9月達5000億美元。
模型性能方面,GPT系列維持6-12個月的技術領先優勢,GPT-5(high)與Codex(high)在智能化評分中位列第一,GPT-5延遲僅0.78秒,開源版gpt-oss-120B輸入價格低至0.04美元/M,性價比突出。盡管前沿模型差距逐漸縮小,但OpenAI迭代速度領先,且用戶時長與模型性能呈正相關,ChatGPT用戶日均時長持續上升,已接近20分鐘,領先其他AI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