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應用蓬勃發展的當下,一個新興概念正悄然興起——AI勞動力市場。與傳統平臺僅展示模型能力不同,這類市場讓AI智能體真正“上崗”,用戶可以像雇傭人類員工一樣,付費使用智能體完成特定任務。更引人注目的是,這些智能體還能像商品一樣被交易、分成和復用。
全球首個主打這一概念的平臺名為MuleRun(中文譯作“騾子快跑”),其核心目標是打造一個智能體“大商場”,讓AI從工具升級為可交易的勞動力資源。該平臺允許用戶創建、發布和調用不同類型的AI智能體,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數字勞動力生態。
記者注冊體驗后發現,MuleRun的界面類似應用商店。官網首頁及“Explore”板塊展示了72個高頻使用的智能體,覆蓋圖像生成、視頻處理、內容創作、網頁操作、游戲代練、投資研究等多個領域。新用戶注冊即獲2000積分,可按使用次數支付(單次通常不超過100分)調用這些智能體。
平臺采用“免費+增值”模式。免費版限制單次1個智能體會話,每月10GB存儲空間(定期清空),且無法充值信用額度。付費套餐分為三檔:Plus套餐(19.9美元/月)支持5個并發會話、100GB存儲,提供完整模型訪問權限和API密鑰;Pro套餐(99.9美元/月)將并發數提升至30個,存儲空間達1TB,并增加電子郵件和工單支持;企業套餐需單獨洽談,提供組織管理、私有代理、按需付費等定制服務。
MuleRun的創新不僅在于交易模式,更在于其技術架構。平臺強調“持久運行時環境”(Runtime)這一核心技術,允許智能體訪問本地文件系統、安裝軟件、調用原生庫,甚至配置自定義運行環境。這與傳統沙箱環境或無狀態會話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使智能體能像“真實員工”一樣在可控環境中長期運行。
例如,某游戲代練智能體可在Windows環境下利用GPU和鍵鼠控制,自動完成《崩壞:星穹鐵道》的復雜任務。這種能力若依賴純瀏覽器自動化或無狀態接口,幾乎無法實現。平臺通過技術博客詳細闡述了運行時環境的重要性,并強調其差異化優勢。
從行業趨勢看,AI正從單一基礎模型向“基礎模型+智能體+業務運行”的協同架構演進。MuleRun作為早期探索者,試圖通過“快速鋪設+多樣化智能體”策略吸引用戶,覆蓋垂直場景需求。若能形成“制作者提供能力-平臺分成收益-用戶付費調用”的生態閉環,其潛力堪比AI領域的“基礎設施”。
然而,現實挑戰不容忽視。一方面,平臺仍處于早期階段,需從零建立用戶信任和社區;另一方面,高成本的隔離環境、復雜的安全管控和資源調度機制推高了運營門檻。如何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讓用戶感知到智能體的實際價值,仍是待解難題。
近期,OpenAI在開發日活動中宣布ChatGPT開放第三方應用支持,用戶可直接在聊天界面調用外部服務。首批接入的應用包括Canva、Zillow、Booking.com等,未來還將擴展至DoorDash、Uber等服務。OpenAI計劃年內上線應用審核與變現機制,這一動作可能對MuleRun構成直接競爭。
盡管MuleRun未公布用戶規模和營收數據,但第三方統計平臺SimilarWeb顯示,其8月總訪問量為25863次,全球排名816803位,中國排名79240位。有媒體稱阿里云曾參與其早期投資,但具體細節未披露。
將AI智能體轉化為可交易商品或服務的平臺仍屬罕見。MuleRun的創新在于,通過封裝智能體能力為商業單元,推動其模塊化、產品化和市場化。若能成功,平臺有望成為AI智能體領域的“淘寶”,連接開發者與需求方。但初創平臺在技術、市場和生態層面的博弈中,能否構建長期護城河,仍需觀察。










